鄧娜
摘要:本文通過調查當前中國高校外語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對其現階段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關于外語教育信息化創新的幾點建議:強化教師素質的綜合性提升,打造信息化教學的專業性、加大信息化設備投入,提升信息化教學的基礎性以及構建信息化教學支持服務體系。
關鍵詞:中國高校;外語教育信息化;現狀;創新
一、引言
隨著當代科技的進步,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高校在外語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在獲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對信息化的應用效果不明顯,為了實現和完善外語教學的信息化和現代化,本文通過分析我國高校外語教育信息化的現狀,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梳理,目的是加快外語教育信息化應用,提高外語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外語學習效率。
二、高校外語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及問題
本文通過對我國各大高校的外語信息化教育情況進行調研,發現目前外語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信息化教學方法有待提高
信息化教學是當代教育發展的總體趨勢,我國高校外語教育在信息化教學方面還有所欠缺,利用的教學技術和方法比較傳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信息化教學方法傳統單調,雖然偶爾會增加一些互動性的教學內容,但是依然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信息化教學在方法和技術方面有所欠缺。雖然高校現在都已經普及了多媒體技術,但是依然存在技術不成熟、利用率不高等現象,這些都影響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信息化設備的投入不足
對于外語教育而言,制約其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原因是資金投入不足,導致信息化設備欠缺。信息化教學需要以信息化設備為基礎,而信息化設備與投入資金成正比關系,就目前而言,我國大部分高校由于資金的缺乏,其信息化設備存在數量少和質量不好的現象,這對于信息化教學的實施起到了制約作用,所以,我國高校想要完全解決信息化教學問題,需要加大資金和設備的投入。
第三,信息化教學服務體系欠缺
目前,我國高校外語信息化教學系統平臺存在內容單薄、服務欠缺等問題。信息化學習系統往往都是對課本的復制粘貼,缺乏新意,內容更新不及時;聽力和口語分離化現象嚴重,溝通交流方面不足:缺乏外語教育信息化評價機制和有效地監控,教師不能夠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網絡課程的缺乏,培訓和激勵措施不足,相關技術方面的支持不夠。
三、高校外語教育信息化發展對策與創新
1、強化教師素質的綜合性提升,打造信息化教學的專業性
加強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外語信息化教學的專業性水平,對于整體外語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教師綜合素質提升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教師需要掌握信息化教學相關方法和技術,只有優秀的教師才能教出優秀的學生,教師的高專業素養能夠加深學生的學習理解。第二,教師需要了解當代信息化教學的特點和規律,把自身教學經驗和信息化教學相結合,提高信息化教學認知水平。第三,教師需要進行相關職業培訓,拓寬自身教學思路,學習更先進的教學理念及方法,掌握更多的外語相關專業知識。具體教師可以在空余時間通過網絡視頻、網上交流、線下講座等方式來進行相關培訓。總之,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升需要以信息化發展為指導,以實現信息化教學為目標。
2、加大信息化設備投入,提升信息化教學的基礎性
加大信息化設備的投入是解決高校外語教育信息化問題的首要條件。投入信息化設備是基礎,良好的基礎可以為接下來外語信息教育的全面開展提供助力,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高校對外語教育信息化發展進行合理規劃,加大對外語信息化教學設備的資金投入。第二,改善信息化教學環境。具體而言,可以專門設置學習外語聽力和口語的信息化教室。通過資金的增加和信息化環境的改善,為外語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幫助。
3、構建信息化教學支持服務體系
構建高校外語教學信息化服務體系,是以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運行機制為基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管理者需要改變傳統的管理理念,從思想上進行創新。把信息化發展融入到管理方法中去,加大信息化設備的更新與投入,創建一個良好的信息化管理環境。第二,完善信息化管理相關制度,構建外語教學支持服務體系。比如制定外語信息化發展規劃、建立外語教育信息化評價機制、完善教師教育能力培訓機制等。第三,加強信息化管理隊伍建設,加強外語教師的專業素養。
四、結語
信息化教學是當代教育發展的總體趨勢,加強外語教育信息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推動我國高校外語信息化的發展,對提高外語教學質量和深化外語教育改革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調查我國高校外語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對策,希望能對國家外語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外語教育實踐的開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馮霞,陳堅林.高校外語信息資源建設及利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2(6):65-70.
[2]陳堅林,張笛.外語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優化建設——一項基于部分高校信息資源建設的調查研究[J].外語學刊,
[3]胡文仲.我國外語教育規劃的得與失[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24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