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旺
【摘 要】 預習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教學效果和效率的有效途徑,預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很重要的教學步驟。那么,在具體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如何去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呢?
【關鍵詞】 預習習慣;教學效果;課堂實踐
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具體體現,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教學表現。比如老師講到課文的哪個地方時,學生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老師說課文的幾段幾行時,也能迅速的跟上老師的教學腳步。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能極大地提升老師的教學進程,提高老師教學的水平和質量,增強老師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
一、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的教學原因和教學意義
為什么要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呢?因為,對于老師來說這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一種可靠的學習方法。古人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課堂中學到知識經驗是很重要的,同時學到獲取知識的方法也很重要。預習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重要方式。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式,而預習則能讓學生逐漸建立一套屬于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習慣,并使其趨于合理和良性化。此外,預習還能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的有效實踐
1. 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興趣。談優勢、培興趣。學生只有切身感受到它的價值,才能主動地去預習。前段時間筆者做了一項調查,內容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預習情況談談自己對課前預習的看法,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同學喜歡預習,原因是帶著預習中的問題去聽課更有針對性。也有少數平時感覺較機靈的同學卻不贊同預習,理由是雖然書上有答案,但他想自己嘗試探索。對于這種想法當時就有同學回應道找紙把答案蓋住自己先獨立想不就行了。對啊,只要自己可以管住自己,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預習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各有所得,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課前做好了一些準備鋪墊,課上就會從容應對,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通過預習肯定了自己的能力,由此會贏來更多的信心接受更大的挑戰。增強學生對于預習的興趣,是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的重要方式。
2. 增強課前預習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學生的課前預習任務不是盲目沒有目標的,也不是沒有預習內容和預習方向的。在給學生安排課前預習任務,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時,老師應當做到三個方面,即:精簡化預習內容。明確課前預習內容和目標。教學有效的課前預習方法。只有這樣,學生的預習才會有效不走彎路。除了這三個方面外,老師還因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認知特點的差異,給學生布置不一樣的預習目標和內容等。例如,在讓學生預習《司馬光砸缸》一課時,老師應當給學生留下預習問題,比如“文中小朋友掉入水缸時,司馬光以外的小朋友有哪些反應?”、“司馬光有哪些過人之處?”
3. 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學生進入校園獲得了大量的知識經驗和獲得知識經驗的方法,其中最早用到的學習方法就是從老師那兒獲得知識,不過如果這些知識都是從老師口里說學生耳里聽的,那就成了灌輸教育。獲得途徑應該有相互學習得到的,課外書中得到的,生活中得到的,當然,也有自己學習得到的。自己學習也有很多方法,預習就是一種很不錯的自學的方式。學生預習效果的達成與否需要老師通過檢查來實現,例如在教學《曹沖稱象》一課時,老師可以提問學生“曹沖用了什么方法稱象”,盤搜根據學生回答情況來了解學生預習情況。
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有助于提升其自身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有助于增強老師的教學效果和效率。在教學設計中,老師要善于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楊明華. 談談小學語文的課前預習[J]. 博覽群書(教育),2017(4).
[2] 惠華麗.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習慣[J]. 中外交流,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