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淵博
摘 要:貿易暢通的關鍵是建立貿易便利化機制,然而貿易便利化機制構建面臨諸多挑戰。國際環境方面,地緣政治不穩定、全球貿易環境持續惡化。沿線國家方面,各國發展階段差異較大,市場化與法制化程度低,基礎設施建設在資金管理、建設標準和協調機制方面有待加強。有鑒于此,需要從政策成本、資金成本、信息成本和時間成本角度對貿易暢通是否便利化進行評價。從統一行為準則、互聯互通機制、多邊金融合作體系和便利化系統四個方面建立貿易暢通便利化機制。
關鍵詞:一帶一路 貿易暢通 便利化機制
貿易暢通作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重點內容,為沿線國家政府、貿易組織、企業團體協商與合作搭建貿易平臺,解決貿易投資便利化問題,釋放沿線國家貿易潛力。貿易暢通的關鍵在于實現參與國、參與組織和團體在政策指導、基礎設施標準、市場準則、口岸管理等方面的協調,為合作雙方提供便利化條件。貿易暢通協調與便利化可以有效解決貿易自由化過度依賴國家政治制度和政策調整、關稅等措施,并從程序、管理層面簡化貿易流程,營造透明貿易環境,降低成本,推動貿易暢通。本文從協調與便利化構建面臨的挑戰、成本考量和策略角度對構建貿易暢通的協調與便利化機制進行探索。
一、貿易暢通便利化機制建設存在的挑戰
(一)國際環境因素帶來的挑戰
1.全球貿易環境新變化帶來的挑戰
首先,全球貿易結構正經歷大調整,全球價值鏈重構,貿易增速呈現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一帶一路”參與國貿易遭受貿易壓力。其次,西方發達國家政治變動引發“黑天鵝”事件,給全球經濟貿易帶來不穩定因素。英國“脫歐”事件給全球經濟帶來巨大震動,引發地區經濟波動;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阻礙了自由貿易進程。
2.地緣政治帶來的挑戰
除了“一帶一路”倡議外,各國都在積極推進本國經濟戰略。美國在2011年提出了“新絲綢之路”計劃,主張以阿富汗為中心,建立一個與該地區政治、安全、能源等領域相互合作的親美政治板塊。日本在2004年重提“絲綢之路外交”計劃,目的是通過政治和經濟手段獲得中亞地區的能源開發與貿易的主導權。除此之外,其他國家也在積極推動本國“絲綢之路”計劃。不論是美國的戰略圍堵、俄羅斯的戰略猜疑、印度的戰略不合作、日本的戰略攪局還是局部矛盾,都不同程度地對“一帶一路”倡議順利實施提出嚴峻挑戰。
3.地區局勢持續動蕩的挑戰
在“一帶一路”成員國之間存在矛盾和沖突,如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敵對關系;中東、非洲等地國內政治不穩定,戰爭和沖突頻繁發生,恐怖主義猖獗;歐洲難民危機擾亂了地區秩序。據《中國企業國際化報告(2016)》顯示,2005到2014年間,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因政治因素導致失敗的案例占25%,其中8%源于東道國政治派系的阻撓,17%源于東道國政治動蕩。
(二)沿線各國發展因素帶來的挑戰
第一,各國發展階段差異較大。從經濟總量來看,世界銀行數據顯示,64個發展中國家成員中,大多數國家經濟體量與中國相差甚遠。從對外貿易來看,貿易逆差國占大多數,對外貿易潛力有待開發。從人均GDP來看,根據世界銀行2013年的新標準,“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中低于4000美元的占據大多數。沿線國家儲蓄嚴重不足和貿易逆差嚴重形成的“兩缺口”問題突出。另外,沿線國家尤其是東南亞、中亞和中東國家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業作為經濟主體,處于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底層。
第二,沿線國家市場化法治化程度低。首先,投資準入階段存在的法律風險。一是對投資所有權的限制。東道國會限制投資企業持有的資產數量和股權比例,支持本國企業掌握投資所有權。二是對投資領域的限制。考慮到本國安全,東道國通常會通過“肯定清單”或“否定清單”的方式限制外資準入范圍。其次,企業運營階段存在的法律風險。一是環境保護風險。中國企業缺乏對類似國際環境公約文件的重視,在能源和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行為極易造成環境污染。二是稅收風險。沿線國家因國情不同導致稅收優惠政策差異較大。三是知識產權風險。因中國企業不了解和不重視知識產權保護,有違反他國知識產權的風險。四是勞工風險。由于東道國缺乏對勞工保護政策,無法保障項目施工和管理人員的人身安全。
第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面臨挑戰。首先,“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基礎設施十分落后,各國溝通機制不暢通,工程建設周期長、難度大。許多沿線國家沿用著差異化的技術標準和管理制度,無形中降低了運輸效率,提高了運輸成本。其次,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投融資模式單一。資金需求方面,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存在巨大資金缺口。據亞洲開發銀行測算,2010到2020年間,亞洲所有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融資需求在8萬億美元,年均融資額達到7500億美元,而現有多變金融機構如亞開行資金有限。投融資主體方面,由于投資項目具有周期長、規模大特點,參與方主要以國有企業為主,私人和民間投資較少。
(三)國內因素帶來的挑戰
第一,我國經濟處于新常態。首先,中國經濟正處在結構轉型的“三期疊加”時期,經濟結構有待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使得中國企業普遍追求數量和低價策略,帶來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特點。其次,產能過剩問題困擾中國制造,企業同質化競爭激烈,庫存壓力不斷增大,導致企業資金周轉困難。傳統要素成本優勢逐漸喪失帶來企業成本上升。最后,受美國“制造業回歸”計劃和歐洲振興計劃影響,中國出口市場份額逐年縮小,產能過剩問題突出。
第二,產業政策帶來的風險。首先,產業結構亟待優化。一直以來,中國經濟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加工貿易長期占據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的低端,核心技術長期受制于國外,企業競爭力不高。其次,過度關注單一產業造成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最后,產業政策有向救助者與被救助者方向發展的可能。中國與合作國家各有優勢產業,雙方要謀求優勢互補的共贏式發展,而不是幫助和被幫助者的關系。
第三,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與政策協調問題。“一帶一路”倡議中圈定的重要省份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對于經濟落后省份,受到資源稟賦、地理位置和國家政策的影響,向外輸出資本和對外貿易的能力較弱,與西部省份相鄰的中亞地區同樣發展落后,雙方貿易互補性不強。
二、貿易暢通便利化評價指標
貿易暢通的協調與便利化需要從具體指標進行衡量,來指導貿易便利化機制的建立。現從成本角度分析并選取相應指標。
(一)政策成本
從國家宏觀層面來看,貿易便利化機制必須實現促進國內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目的,轉移國內過剩產能,擴大對外投資,增強企業全球競爭力。國家之間必須打通合作環節所有障礙。企業層面,“一帶一路”倡議幫助企業減少在東道國的貿易阻力,營造良好貿易環境。在指標選取上,選取平均關稅、關稅變動、勞動市場監管、保護投資者權益、借貸便利度和環境安全六個指標,得分越高,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越高。
(二)資金成本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資金投入產出率、來源和投資模式都會影響“一帶一路”貿易進程。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基建領域和俄羅斯、菲律賓、敘利亞、越南等國家,受各國國情的影響,投資失敗或受阻案例時有發生。投資主體和資金來源以國有企業為主,民間資本比例較低,投資模式單一。因此,必須從資金投入產出率、資金來源和投資模式三個角度選取指標進行貿易便利化評價。
(三)信息成本
政策信息、市場信息可得性是企業決策的重要依據。因此,需要從信息通訊技術可用性和信息交流平臺建立來評估信息成本。沿線國家通訊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便利化貿易水平。另外,信息交流平臺是為企業提供及時可靠的經貿信息和解決獲得信息的高效性問題。因此,信息交流平臺建設程度是衡量貿易便利化程度的指標。
(四)時間成本
對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收益低和周期長的特點決定了投資主體時間成本相對較高、風險大,影響企業投資和生產行為。首先,沿線各國基礎設施落后,交通基礎設施的可用性是運輸成本的衡量指標。其次,邊境管理包括海關管理效率、進出口程序效率和邊境管理透明度等,目的是提高外貿企業的通關效率。因此,可選取基礎設施可用性、海關管理效率、進出口程序效率、邊境管理透明度指標衡量時間成本。
三、貿易暢通便利化機制建設策略
(一)建立統一行為準則
“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則,中國不試圖主導該倡議的實施。所有國家都可以參與統一行為準則的制定,不設置任何排他性的障礙。一方面,倡導建立合作、可持續的地區安全行為準則。另一方面,加快建立區域行為準則,限制一切意圖主導該組織的行為,為各國提供表達各自需求的平臺。另外,積極發揮現有區域合作組織的功能。積極發揮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10+1”、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等多邊合作機制的作用,加強各國溝通。
(二)建立多邊金融合作體系
首先,促進金融合作一體化。一方面,積極與相關國家建立金融合作機制,形成區域金融合作一體化。另一方面,繼續發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在促進多邊融資方面的作用。加強與現有國際性金融組織如世界銀行、亞洲開放銀行的合作與溝通,在政策和目標上保持一致。另外,借助人民幣在國際貨幣中的地位,積極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通過人民幣結算,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國際化水平。其次,加快金融機構雙向融合。各國應借助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的多邊金融合作機制,擴大本國金融機構的國外分支機構數量,加深與各國多邊金融合作。最后,建立金融監管機制。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部門的溝通,逐步建立金融監管機制。同時,建立金融風險應急處理機制,加強與沿線各國的征信評級機構合作。
(三)建立貿易協調與便利化系統
第一,加快建立信息共享體系。構建貿易信息共享體系,制定統一的貿易規則,包括貿易文件格式和貿易程序的標準化,建立統一的貿易平臺和自動化通關體系,統一規則、減少通關程序。第二,建立區域性司法和監管體系。可考慮成立貿易糾紛仲裁法庭,處理區域貿易中的爭端。需要加快建立“一帶一路”參與國之間統一的監管體系。另外,要加強反腐敗機制的建立,并對違法企業進行處罰。
參考文獻:
[1] 趙可金.“一帶一路”貿易暢通重在便利化[EB/OL].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5-05/19/content_35607502.htm,2015-05-19.
[2] 徐紹華,李海櫻,蔡春玲.中外絲綢之路戰略比較研究[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6,(1).
[3] 王義桅.“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 徐紹華等.中外絲綢之路戰略比較研究[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6,(1).
[5] 王輝耀,苗綠.中國企業全球化報告(2016)[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6] World Bank. World Bank Open Data[DB/OL],https://data.worldbank.org/.
[7] 盧峰.“一帶一路”的經濟邏輯[J].新金融,2015,(7).
[8] 何茂春等.“一帶一路”戰略面臨的障礙與對策[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
[9] 王義桅.“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0] 胡海峰,武鵬.亞投行金融助力“一帶一路”:戰略關系、挑戰與策略選擇[J].人文雜志, 2016(1).
[11] 朱蘇榮.“一帶一路”戰略國際金融合作體系的路徑分析[J].金融發展評論,2015,(3).
[12] 趙可金.“一帶一路”:從愿景到行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