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迪 于灝


摘 要:基于建筑企業視角,分析建筑企業進入生態環保領域的優勢、劣勢及相關機會等,以期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尋找進入生態環保領域的拓展重點、風險點和基本策略。
關鍵詞:建筑企業 生態環保 機會 風險
一、生態環保產業是容量巨大、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
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所限,從建國初期到上個世紀末,生態環保在我國一直以國家和各級政府為主體。直到進入21世紀,隨著國力的增強、發展內涵的擴展,特別是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生態環境質量要求的大幅度提升,生態環保逐步由事業向產業轉變,并且轉變的速度越來越快,產業規模也越來越大,其作為產業的內涵和外延也發生了一定改變,具體是指:在國民經濟結構中,以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進行的技術開發、產品生產、商業流通、資源利用、信息服務、工程承包、自然保護開發等活動的總稱。
據權威部門數據,“十三五”期間全國生態環保領域的投資規模將接近10萬億元,較“十二五”期間增長194%,占GDP比重預計達到2.6%。從內蒙古自治區來看,期間每年僅用于環境治理的投資就達1400億元,“十三五”期間將超過7000億元。
不僅如此,生態環保產業還是一個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產業,其發展前景集中反映在四個方面:一是總體規模迅速擴大;二是產業領域不斷拓展;三是產品種類日漸豐富;四是涉及方面逐步增多。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為國家的“千年大計”,將美麗中國納入國家現代化目標之中,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將“綠色發展”提升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將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納入民生范疇,提出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 ,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此同時,生態環保領域相應的法律規定更加嚴格,政策支持也更加到位,提出和實行了“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陸續出臺與之配套的史上“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還實行了“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等。所有這些,都為生態環保產業發展開辟了新空間、提出了新要求。
二、建筑企業具有向生態環保產業延伸發展的天然優勢
由于建筑企業擁有大型施工機械裝備,主營各類城鄉基礎性、公共性和民用建筑的投資建設與運行維護,并且長期參與生態環保領域部分行業的投資建設,所以,在生態環保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和拓展潛力。這些行業主要包括城市供熱、供水、園林綠化等與生態環保有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生態環保產業園,即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等低碳項目為主的新興企業聚集區;土壤修復,即利用物理、化學、生物方法轉移、吸收、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濃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的物質;環保疏浚,即清除河湖水體中的污染底泥,解決污染水體的內源,減少底泥污染物向水體的釋放,達到生態修復和水生態系統恢復的雙重目標;污染底泥無害化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即對城市污水管道及河湖底泥等淤泥中的病菌\病毒等進行滅活,以達到“無害化、穩定化、資源化”目的。
與此同時,一些新興生態環保產業也完全可以和城市、園區綜合開發建設打包承建。比如,污水處理,即通過各種組合處理技術對高鹽高毒有機廢水進行處理;再比如,固廢處理,即利用物理、化學、生物、物化及生化等方法對固體廢物進行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
不僅如此,建筑企業相對于其他企業,一般都具有較強的資金實力和融資能力,這對于生態環保產業無疑是福音。目前,國內一些建筑企業通過PPP模式已成功進入城市污水、供水和垃圾處理等行業。
三、生態環保產業的發展形勢為建筑企業提供了難得的進入機會
我國生態環保產業發展雖然空間巨大、前景廣闊,但由于發展時間短、基礎差、領域新,在實際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
一是投資主體少、投資總量不足。盡管國家、地方、社會、民眾對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但行業進入門檻高,所需投資大,整個產業仍然處于市場主體不足、投資難以滿足需求的階段。
二是內部結構不合理,產業體系不健全。當前生態環保領域的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產業集中度較低,缺乏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同時,整個行業的設備成套化、系列化、標準化水平也偏低,缺少品牌企業、名牌產品,更缺少產業聯合體和有強大技術支撐力的大型骨干企業。
三是技術支撐力不足、創新能力不強。我國節能環保技術的創新主體是企業,目前該創新體系還不完善,研發資金投入不足,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缺乏對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的掌握,一些自主生產的設備在性能和效率方面都有待提高。
四是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平臺亟待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環保基礎設施和火電廠煙氣脫硫特許經營等市場化服務模式有待完善;再生資源和垃圾分類回收體系不健全;節能環保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尚待完善,等等。
所有這些問題和不足,一方面昭示了我國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的方向和重點,另一方面也在呼喚更多的投資主體、更多的社會資本、更先進的技術裝備、更高水平的管理服務進入。這也正是建筑企業進入生態環保產業難得的契機。
四、建筑企業向生態環保產業拓展的重點、風險點和基本策略
基于建筑行業的歷史經驗、現有優勢和發展可能,建筑企業進軍生態環保產業,可把包括城市供熱、供水、園林綠化、環保疏浚、生態環保產業園、污水處理、固廢處理、流域綜合治理等作為重點。一方面取決于國家對這些領域的支持力度較大,比如在各級政府有關環保PPP項目庫中,污水處理項目占40%,垃圾處理項目占6%,兩者合計幾乎占據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因為這幾類項目與城市綜合開發或基礎設施建設緊密相連,與建筑企業的傳統業務緊密結合。如將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單項工程與城市綜合開發項目捆綁打包,便于發揮其在城市綜合開發領域中的豐富經驗和傳統技術優勢。
與此同時,應謹慎投資土壤修復、海水淡化等目前看來屬于技術支撐不足、投入產出不高的項目。一方面建筑企業在這些領域涉獵項目有限,在資質和經驗方面較為欠缺;另一方面由于這類領域治理成本過高,前期投入較大。以海水淡化為例,目前主要采用膜處理技術,由于膜的價格昂貴,電耗也較高,350噸以上的純水需要6000元左右的電耗。
當然,進入全新產業都會存在一定風險,關鍵是事前要有預見、有評估、有應對之策。建筑企業跨界進入生態環保產業可能遇到的風險,首要的就是政策風險,即國家根據發展需要對生態環保領域的一些硬性指標做出調整。比如:污水處理排放標準、固廢處理檢驗方法等。在國家層面一些細微的標準變動,往往會對企業的項目投資、建設、運營造成巨大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應對之策,關鍵是需與政府主管部門特別是政策制定部門及時溝通,始終保持對該領域政策的敏感度。同時在和政府談判及簽訂協議時,盡可能獲取政府對于政策變動進行補償的承諾,降低項目風險。至于項目建設中的融資風險和后期運營風險,則很大程度取決于建筑企業自身的管理運營水平。有些能力上的短板或實力上的軟肋,還可以借助市場力量解決,比如后期運營能力不足的問題,就可以采用運營外包的方式來解決。
參考文獻:
[1]李左軍. 生態文明在十九大報告中被提升為千年大計.經濟參考報,2017,(10).
[2]賈康,王澤彩.應對氣候變化:PPP模式融資機制研究陰.地方財政研究,2013,(8).
[3]岳文飛.關于中國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探巧的.科技創新導報,2013,(2).
[4]陳青松. 歐美領跑PPP模式中國亟待補足短板[N].中國企業報,2014,(12).
[5]Athena Roumboutsos, Aristeidis Pantelias. Allocating Revenue Risk in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rojects: How It Matters[J].Transport Reviews, 2015,35(2).
[6]黃丹林. 基于風險分擔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PPP模式應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4.
[7]金永祥.PPP模式典型案例一窺[J].施工企業管理,2015,(02).
[8]賽迪顧問. 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系列之十四環保產業研究[J].投融資研究,2010,(6).
(作者單位: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