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鵬
摘 要:內蒙古經濟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堅期,居民增收面臨較大壓力。各級政府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補短板方針政策,在“關鍵時期”保證了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本文旨在分析內蒙古城鎮居民當前收入狀況和影響因素,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居民收入增長點 問題 增收建議
2017年,內蒙古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670元,較去年同期人均增加2695元,增長8.2%,較年初制定目標高0.2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增速高0.4個百分點,人均可支配收入絕對額和增速在全國分別排第9和22位。
一、城鎮居民收入主要增長點
(一)經濟穩中向好,工資性收入增長
受益于經濟穩中向好,企業效益持續提高,工資性收入實現較快增長。2017年,城鎮常住居民工資性收入為21707元,增長6.6%,拉動可支配收入4.1個百分點。
就業形勢穩定為增收筑牢基礎。1-10月份全區城鎮新增就業24.59萬人,完成年度計劃98%;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5.38萬人,完成年度計劃108%。全區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3%,低于年初確定的控制目標0.37個百分點。就業情況整體平穩(數據來源:內蒙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具體來看,一是規模以上經濟企業運行良好,有利于促進整體就業穩定。1-11月份,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同比增長17.4%。二是保險、快遞等服務業行業快速發展,有力地促進就業崗位增加,今年以來,全區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和各級保險機構實現原保險費收入均同比大幅增加。
企業效益增加為增收提供動力。自治區統計數據顯示,1-10月份,全區支柱產業能源工業同比增長10.0%;化學工業同比增長12.5%, 效益提升為相關從業人員增收提供了前提和動力。國家統計局內蒙古調查總隊對83家重點行業企業的全年調研數據顯示,平均工資增長6.94%,高于社會平均水平。
(二)激發市場活力,經營性收入增加
今年以來,全區的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化,以商事制度為主的一系列改革相繼實施,在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創業創新、降低經營稅費、營造良好經營環境方面成效顯著,有力地促進了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增長。2017年全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6349元,增長16.2%,高于全國8.4個百分點,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2.7個百分點。促使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商事制度的深化,進一步營造了寬松便捷的準入環境,配合當前創業、創新熱潮,充分激發了市場活力,催生了大量市場主體,截至11月底,內蒙古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84.96萬戶,注冊資本(金)44668.29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7%和23.03%(數據來源:內蒙古工商行政管理局)。二是改革紅利顯現,公平、高效的市場環境進一步降低了經營費用,促進了經營收入提高。實施經營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制度有利于誠信經營戶的發展壯大,將無形的優勢轉變為有形的效益?!岸嘧C合一,一照一碼”等簡政放權措施有效減輕了經營負擔,降低了經營成本。截至7月底全區總計取消行政審批手續405項,上級下放審批權限312項,取消行政事業性收費297項。三是受益于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等慶?;顒樱月糜螛I、餐飲業、住宿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增長較快,2017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第三產業經營凈收入為5033元,增長14.7%,高于可支配收入6.5個百分點。
(三)房產市場活躍,財產性收入增加
2017年,全區去庫存政策成效顯著,房地產市場活躍,對居民財產性收入產生了直接影響。2017年全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為1824元,增長5.3%,較去年同期大幅提高12.6個百分點。今年以來,各地房地產市場活躍和棚改工程的大力推進,房屋出租量和租金雙雙上漲。根據內蒙古調查總隊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出租房屋財產性凈收入增長近三成。同時,由于購房消費快速增加,貸款利息隨之增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財產凈收入增速。
(四)養老保險上調,轉移性收入增加
隨著民生建設的持續發力,養老、醫療各項保障全面深化,百姓幸福感進一步增強,與之相對應的轉移性收入持續增長。2017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為5789元,增長6.8%,拉動可支配收入1.1個百分點。一方面,養老保障力度進一步增強。今年,全區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發放標準較去年同期水平提高5.5%;同時,進入退休的人員數量也較去年同期增加5%左右。另一方面,醫療保險使用更加便捷,異地結算的開通方便了更多群眾享受到保險報銷;失業保險標準進一步提高,切實增加了困難群體收入。
二、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面臨的問題
(一)持續高增長難度大
在持續多年的較快增長之后,全區城鎮居民收入絕對值不斷攀高,2017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絕對額已位居全國第9位,由于在全國排位相對較高,僅次于東部沿海發達省市并且基數逐年增加,維持較高增速的難度較大。
(二)工資性收入動能不足
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占收入的六成以上,是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從經濟面來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調結構、轉方式、新舊動能轉換等因素使短期內工資性收入動能不足,2015-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增速分別為9.1%、7.2%、6.6%。從政策面來看,收入分配的長效機制還不完善,也制約了工資性收入的增長。相對于上年,2017年政策性增資受益面有限,對收入影響不明顯,重點群體的增收帶動作用還未體現。
(三)轉移性凈收入增長乏力
城鎮居民的轉移性收入主要來自養老金。2005-2015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連續11年上漲10%,2016年上漲6.5%,2017年進一步調低至5.5%,三年之內養老金漲幅下降4.5個百分點,養老金呈現“慢”增長態勢,對收入的拉動作用逐漸減弱。
三、城鎮居民增收建議
(一)繼續推進供給側改革,確保就業穩定增加
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鞏固改革成果。第一,通過政策扶持、資金和教育投入,鼓勵引導企業和社會幫助全區產業工人完成技能升級,適應新材料、現代裝備制造、云計算及大數據應用、高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生物醫藥、核燃料原件等新興產業,實現“高質量”帶動收入高增長。第二,以全區各地特色旅游業快速發展為契機,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個體私營經濟對就業的拉動作用。第三,做好大學生的創業和就業的引導和支持工作,建設創業園區或孵化基地,提供場地、融資等優惠政策,促進學校與企業深度交流合作,引導大學畢業生與市場需求對接。第四,做好低收入群體的就業幫扶工作,增加公益崗位,建立低保與就業聯動機制,幫助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增收脫困。
(二)加快分配改革措施落地,發揮重點群體增收帶動作用
加快落實國務院《關于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收入的實施意見》精神,完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健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推動企業普遍建立工資協商制度;加快落實科研人員兼職、創業的相關政策,建立對事業單位科研人員的股權激勵等中長期激勵機制;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增長機制,進一步縮小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其他省市的收入差距。
(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保障廣度深度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提高城鎮居民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引導商業養老保險在保證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提高老年人群收入;進一步提高社會救濟和補助、政策性生活補貼的標準,保證城鎮居民低收入群體、特別是社會救助人員收入實現同步增長;進一步擴大醫療藥品報銷范圍和提高報銷比例,提高對患病群體的保障力度。通過擴大保障廣度和深度提高居民轉移性收入。
(作者單位:國家統計局內蒙古調查總隊)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