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美娟 劉志強
【摘要】隨著“一帶一路”的穩步推進,高素質的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需求變得日益迫切,高校應根據“一帶一路”的人才需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創新人才培養思路,優化課程設置,提升教師的素養,從而探索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
【關鍵詞】“一帶一路”;外語;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彭美娟,劉志強,江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一、引言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一帶一路”的穩步推進,必將促進我國全面的對外開放,也為我國經濟繼續健康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然而作為一種稀有戰略資源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必將呈現出新的特點和新的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高校要革新外語人才的培養方式,明確新形勢下外語人才培養的目標,然而,當前,高校的外語人才已無法滿足“一帶一路”的發展需求,只有對現行的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才進行變革才能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復合型的外語人才。
二、“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高校外語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清,方向不明。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給高校的外語人才培養指明了一個全新方向,即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外語人才,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是人才培養過程的重中之重,同時還應該突出其服務的實踐性,及信息化技術的感知與運用。然而,目前,在人才培養的認識上,部分高校還認識不清,方向不明,還存在盲目效仿,特色不夠等問題,致使其在外語人才的培養方向上也無法做到有的放矢、規格嚴格、靈活有度、特色鮮明、持久發展。
2.知識不夠,實踐不足。目前,高校外語的師資力量年輕化現象較為普遍,師資水平參差不齊,一方面教師知識結構單一,普遍存在著外語水平較強,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不夠,尤其是法律、文化、電商、管理、金融、旅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尤為缺乏,這直接導致了教師無法完成當前多元化的教學任務,也難以滿足外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進而影響了教學效果和人才的培養。
3.模式不新,評價不當。現階段。各高校實施的是單一的、固化的語言文學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普遍存在傳統方式授課、專業設置過窄、分科式教學等現象,教學中均以教材中心、以課堂載體、以教師中心進行教學,此種教育模式忽略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學習氛圍中,學習對學生而言僅僅是機械化的模仿和記憶,無法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及創新能力,導致教學的效果不佳。另外,目前很多外語類高校對學生的考核仍然只是通過封閉的筆試的方式進行,無法對學生的外語實踐能力進行全面的、真實的、客觀的評價,時效性缺乏。
三、“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高校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策略
1.提高認識,把握方向。高校應該提高認識,并結合自身外語學科專業的主要特點,轉變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根據社會需求,對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行優化。在教學中既要突出外語的特色,又要對專業技能的培養進行強化,實施校企合作,構建定向培養機制。同時,還應該進一步加強國際間的各項交流與合作,積極開拓海外的實習渠道,創新學生實習模式,實施工學結合,使學生通過實習實訓,實地化地運用外語技能,并將外語學習與專業技能學習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加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整合資源,優化課程。扎實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外語人才的目標為“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首先,要整合資源,可進行資源庫的建設,把多用型、雙師型專業人員納入優質師資資源數據庫中,形成自身的特色師資資源。其次,要優化課程設置,注重專業特色,實施因材施教,要強調課程的實用性,實現課程的綜合化和職業化,因此,保證外語專業基礎課學時的同時,教師可正確地引導學生輔修第二專業和第二外語,如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電子商務、法學、社會學、俄語、越語、旅游等專業,從而使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得以培養,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學生具有國際的化視野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
3.創新模式,對接方法。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要以企業的人才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的實際情況為依據。因此,針對“一帶一路”建設對外語人才的需求現狀,以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為目標,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微課教學、翻轉教學、慕課等為手段,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同時,還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網上學習資源,展開多維度的外語人才包括小語種人才的培養,讓學生具有較強的語言操作能力,以期滿足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基本要求。
參考文獻:
[1]康歆媛.“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的民辦高校外語專業人才培養芻議[J].教育探索,2017(05):71-72.
[2]謝賽.“一帶一路”戰略下高校外語人才的培養[J].教育評論, 2017(10):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