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滔
【摘要】本文論述初中語文教師利用文本矛盾之處設計課堂提問的策略:問在標題的矛盾處,點燃學生探索欲望;問在詞句的矛盾處,發展學生語感能力;問在情節的矛盾處,直達文本情感內核;問在人物的矛盾處,培養學生辯證思維。
【關鍵詞】初中語文 文本矛盾 課堂提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2A-0105-02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最常規的互動方式,是師生共同探索文本的一次互動之旅。然而在教學中,大多數教師的提問對學生沒有吸引力,課堂沉悶乏味,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提問的優劣決定了教學藝術的優劣。那么,該如何突破平庸、常規化的課堂提問呢?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善用文本矛盾之處設計課堂提問,將會給學生提供質疑、辯論的機會,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其深刻理解文本。
一、問在標題的矛盾處,點燃學生探索欲望
文似看山不喜平,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文本的矛盾之處設計課堂提問,將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點燃學生的探索欲望。教師可就課文標題的矛盾處提問,激活學生的語文思維。
語文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課文《愚公移山》標題當中的“愚公”和“移山”具有十分尖銳的矛盾,為此,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愚公就是傻子的意思,而移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個傻子為什么要移山?他到底是怎么移山的?能否移山成功呢?請從文中找出答案,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個問題讓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循著這一矛盾對立的問題展開探究,很快對文本的脈絡有了清晰的了解。
當然,教師也可以巧妙依托課文標題設計一些矛盾對立的點,點燃學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教學語文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中國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課文時,筆者故意在板書時寫成“中國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引發學生的糾錯欲望,此時筆者提問:“加‘嗎和沒有加‘嗎有什么區別?作者到底要表達什么意思?”學生認識到原句是一個反問句,表明作者并不認同這個觀點,有“嗎”沒“嗎”兩個意思完全背道而馳。
由此可見,善用課文標題設計矛盾對立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不失為一種新奇有趣又催人思考的教學藝術。
二、問在詞句的矛盾處,發展學生語感能力
初中語文課文中常會有一些矛盾性的詞句,這些詞句具有豐富的內涵,十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教師可以就這些詞句的矛盾處提問,引導學生對這些詞句展開分析和解讀。
例如,在教學語文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孔乙己》最后一段“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時,筆者提問:“這里的‘大約和‘的確分別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放在一起?”學生展開分析和解讀,認識到“大約”是表示一種猜測,未親眼證實;“的確”是表示一種確定性、必然性。對于孔乙己來說,死亡是他最終的必然歸宿。兩個詞語意思相悖,但組合在一起卻意味深長地勾勒出了孔乙己這位末路知識分子可悲又可憐的一生,恰恰表現出了魯迅先生對這位可悲可嘆的末路知識分子的態度: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又如,語文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這樣的句子:“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筆者提問:“為什么既‘似乎又‘確鑿?從這兩個矛盾的詞語,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經過解讀和分析后發現,“似乎”是從記憶的印象而言,年深月久,難免模糊;“確鑿”是從心境而言,百草園留在心里的快樂記憶是確定無疑的。這樣的詞句表達,正是魯迅先生鮮明的文字風格的體現。
上述案例中,筆者借助文本當中的矛盾詞句,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解讀和分析,讓學生讀出文本背后的深刻內涵,敏銳地捕捉到了矛盾的語言信息,從而對文本的語言特色有了深刻的感知。
三、問在情節的矛盾處,直達文本情感內核
初中語文課文情節存在一些看似矛盾之處,這正是課文富有深意的地方。教師可以由此打開文本的探究通道,帶領學生深入文本,展開自主思考,細細品味文本,梳理文本的情感脈絡,領悟課文豐富的情感意蘊。
在教學語文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老王》這篇課文時,筆者引導學生思考文中幾個有矛盾的情節:其一,開頭寫道:“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蹬車人和坐車人通常都是不說話的,老王是一個賣苦力的蹬車人,“我”是一個學者,兩人應該是沒有共同語言的,可是居然能夠說一路,這似乎不符合常理。從這個矛盾處你體會到了什么?其二,中間部分有一段寫道:“看見一個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幾間塌敗的小屋;老王正蹬著他那輛三輪進大院去。后來我在坐著老王的車和他閑聊的時候,問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按理說,“我”和老王已經很熟悉了,應該直接就問這是不是他的家,可是“我”卻是在后來閑聊時才問的,這里似乎也有些矛盾,從這個矛盾處你體會到了什么?其三,結尾寫道:“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一直都在關愛著老王,心里應該是問心無愧的,不但不應該感到愧怍,還應該為自己曾經關心過老王而感到欣慰、自豪。為什么作者反而說感到愧怍呢?
學生仔細梳理這三處情節,透過這些看似違背常理的矛盾之處,體會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間寄予的情感:其一,按照常理,老王作為一個蹬三輪車的苦力,和作者這個學者不應該有那么多閑話可說,而作者卻能與他說一路,這恰恰表明了作者對老王這樣的社會底層人物的關心、撫慰和尊重,也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表明一種平等的社會溫情。其二,作者之所以沒有當時追上去問老王那幾間塌敗的小屋是不是他的家,是為了避免讓老王難堪,照顧老王的自尊心,表明了作者對老王的尊重和理解。其三,作者內心的愧怍,是因為感到自己沒有真正關心過老王的內心需求。從這個矛盾之處可以體察出作者那種剖析心靈、嚴于律己的內省精神。
在上述案例中,筆者帶領學生剖析文本中違背生活常識的種種細節,揭開其中的真相,讓學生透過字里行間展開思考、領悟真諦,感受其中豐富的情感意蘊。
四、問在人物的矛盾處,培養學生辯證思維
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分析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而人物形象往往是多元、復雜甚至是矛盾的。為此,教師可以問在人物的矛盾處,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人物展開分析和概括,從而培養辯證、發散的語文思維。
語文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故鄉》這篇課文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情節,筆者根據這個情節,提出了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那十來個碗碟真的如楊二嫂所說是閏土埋的嗎?”這個問題立刻引起了學生的爭論。有的學生認為:“根本不可能是閏土埋的。因為前文交代,母親說,凡是不可搬走的東西盡可以送他,由他自己去揀擇,他犯得著偷埋嗎?”有的學生認為:“閏土生性忠厚老實,怎么可能做這樣的事?”也有學生認為:“這是楊二嫂的栽贓。她故意埋在灰堆里,想等大家都走了她再拿走,沒想到閏土早到了,要將灰堆運走,她見陰謀敗露就信口胡說。”但是也有學生認為:“有可能是閏土埋的。原本那么天真誠實的人變成了現在的偷偷摸摸,魯迅先生這樣寫,就是為了控訴這個萬惡的舊社會。”最后一種說法立刻引發了集體思考:“閏土這個人物的品行和楊二嫂的品行是一樣的嗎?”
筆者借助人物形象的矛盾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領悟到,不管是善良、勤勞、本分的閏土,還是尖酸刻薄、自私自利的楊二嫂,都逃脫不了被社會壓榨和迫害的命運。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的提問要問在能夠激發學生求知欲的矛盾之處,只有這樣,才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