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摘要】本文闡述當前農村學生認為數學學習難度大且枯燥無味的現狀,論述教師可以通過愛學生以及與學生多交流、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得出過程、開展各種具有競爭性的活動喚醒學生的求知欲。
【關鍵詞】初中數學 求知欲 愛心 體驗 競賽活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2A-0145-02
當前的農村初中數學課堂一般是教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下面走神,學生或是東張西望不記筆記,或是在玩其他的小玩意兒……學生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已成常態。一旦學生被教師提問,他們要么沉默不語、要么支支吾吾、要么一笑了之、要么回答說不會,很少有學生能夠有條理地回答問題,課后能主動向教師請教的學生更是寥寥無幾。面對這樣的情況,如何喚醒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由厭學慢慢轉變為想學,成了不少農村教師關心的問題。
一、用愛去喚醒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
愛心是學生心靈的軟化劑,教師應用愛心去打開學生久閉的心門,以開啟他們數學學習的心門。絕大多數的學生或許都認為數學是一門既枯燥而又缺乏趣味的學科。因此,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學習上關心他們,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從而激起學生對教師的愛、對數學的愛。學生只有在不感到壓力的情況下,在喜愛科任老師的前提下,才會樂于學習。如果教師動不動就對學生加以批評和指責,這不僅于事無補,反而會加深學生對該教師所教學科的反感,久而久之,就會興趣全無。
筆者在平時與學生交流中發現,部分學生經常反映:我最喜歡上數學課了,經常可以看到數學老師的笑臉,課后可以和她像朋友一樣相處,有心事就找她傾訴。之前從沒感覺到原來數學是這樣好學的,在這之前我總以為數學老師都是一樣的,都板著臉上課,只要我們做錯題就一頓臭罵。以前最怕上的就是數學課了,后來干脆放棄數學了,直到現在才發現原來數學沒有想象中那么恐怖。
在平時的教學中不難發現:如果一名學生因受到某位老師的斥責而產生畏懼感,那么他對該老師所教的學科是不會感興趣的;反之,若一名學生因事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贊賞,那么他會因為喜歡這位老師而喜歡該老師所教的學科。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在與學生交談中,應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進與學生的關系,親近他們、愛護他們,對學生少一點“威嚴”、多一點“親切”,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意在教與學中與學生產生和諧的共鳴,使學生在融洽的課堂氣氛中學習,由喜歡“數學老師”而喜歡“數學課”,喜歡“學數學”。
二、引領學生體驗過程,喚醒學生的求知欲
現在農村的初中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孩子,多數學生與爺爺、奶奶、弟弟、妹妹相伴在家,有的學生甚至一個人在家。家長根本就無暇顧及學生的學習,這些學生普遍缺乏自覺性和刻苦學習的精神,對數學學習信心不足,從而產生消極畏難的不良情緒。課前不積極預習、課上不專心、復習不用心的學生不在少數,很多學生逐步產生“學數學即痛苦”的認識。
面對學生數學底子薄、基礎差的現狀,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特別注重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即理解一個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數學概念是怎樣形成的、一個數學結論是怎樣獲得和應用的,充分揭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明確知識的背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知、發現、歸納,從而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和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特別注意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時間,打消學生的畏難情緒,保護學生參與的熱情。例如,在“6.1平方根(3)”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展現了知識點的形成過程:
一、新課引入
歸納小結
不難看出,這都是一些較為簡單的填空題,題量也不多,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都能拾級而上,“跳一跳摘桃子”,只要學生愿意去看書、動手去做一做,即可找到答案。學生親歷知識的獲得過程,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會更深刻。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在19世紀提出“實踐是孩子的最好的教師”,她曾解釋道:“一件事,我們聽到了隨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記住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所以教師在數學課堂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體會知識點的形成過程,逐步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當然,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出現問題時,教師要適時、有效地幫助和引導學生,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特別是后進生容易自暴自棄,教師更要注意給予他們及時的點撥與引導,“半扶半放”地讓他們走向成功。
三、用競爭喚醒學生的求知欲
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階段的學生大多數好勝心強、渴望成功。根據這一特點,結合所教內容,教師可以適時引入競爭,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接連不斷的興趣源。
例如,初三第一輪數學基礎知識的復習,由于內容多、時間緊,復習過程難免枯燥無味,特別是一些學習意志力較薄弱的學生,根本無法堅持一節課。為了避免學生誤認為上數學復習課就是對數學概念的簡單重復,筆者將概念、定義、規律等基礎知識歸納整理,通過“知識點習題化”的形式將知識呈現給學生,將復習的有關定義、定理、公式等編寫成練習題,結合學情,編寫一些滲透主要知識點的測試題,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獨立完成。課堂中運用投影儀讓學生進行知識競賽或開展小組之間的搶答賽等,讓學生比一比、賽一賽,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筆者表揚做得好的學生,鼓勵做得一般的學生。下課前安排5分鐘完成每堂課的小測試,這個小測試的題目都是歷年中考的一些選擇題、填空題,學生在規定的5分鐘內完成相應的題目,筆者當堂批改,學生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成績、自己對在哪又錯在哪,筆者通過試卷與每一名學生對話,學生每次看了筆者在試卷上的留言后都會回復,每節課都很期待這一環節的到來,通過這一環節中看到自己在數學學習上的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成功的欲望越強,學習情緒就越高。
總之,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是初中數學教學中永恒的話題,喚醒學生求知欲的方法各異但目的統一: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只要教師勤于探索就一定能尋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