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娟花
【摘要】本文分析學生缺乏課堂安全感的原因,建議教師完善發問,在問題施放后根據學情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在叫答環節做到有針對性,在反饋環節認真傾聽每一名學生的作答。教師還要學會尊重學生、欣賞學生,讓每一名學生都明白自己的價值所在。
【關鍵詞】初中英語 課堂提問 課堂安全感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2A-0136-02
心理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我國對學生課堂安全體驗的關注是與國家推行素質教育的政策相適應的。我們傳統的教育習慣將學生視作純粹接受知識的一方,未能認識到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之主體的意義。現實的情況是,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安全感非常弱,這與美國教育家溫斯坦對課堂的描述如出一轍:“對大多的學生來說,學校是一個讓他們感到羞辱、威脅,讓他們受到嘲笑、折磨、取笑,讓他們覺得無能為力的地方。[1]”如果說課堂安全感缺失對于傳統教育而言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那么我們的英語課堂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現更為突出,這是英語學習本身的特性所造成的。據多種教育調查統計,大部分初中生都表示由于長期的“啞巴英語”學習以及自身的不自信等,在英語課堂中常莫名地感到焦慮、孤獨甚至恐懼,筆者通過大量的問卷測試與訪談,得出的數據也證實缺乏課堂安全感是英語教學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
顯然,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發生在課堂,課堂是學生陶冶情操、增長知識的基本場所。學生唯有在輕松自在的課堂氛圍以及相互接納的民主關系中,才能以最大的能量投入到緊張卻愉悅的學習中。一般而言,課堂安全感缺失的表現有很多種,福建師范大學劉冬巖副教授曾說:“根據學生不同程度的‘不安全體驗,可以將課堂安全感缺失分為課堂過度焦慮、課堂孤獨、課堂恐懼三種類型。[2]”
對初中英語教學來說,青春期的學生較為敏感,教師更應注意讓學生收獲課堂安全感。筆者主要從提問策略方面論述教師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讓學生獲得安全感。
一、把握提問藝術,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提問在日常教學行為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師往往借助提問實現吸引學生注意與思考、考查學生掌握程度以及訓練學生聽說能力等目的。然而,在實際的教學行為中,課堂提問存在提問時間不當、提問機會失衡、提問刻意刁難、提問難易欠妥等問題。鑒于此,初中英語教師應該注意優化提問策略,把握好發問、候答、叫答與反饋四環節,避免使學生產生焦慮不安的心理。
首先,教師應完善發問環節。教師應緊緊依據評價目標設計問題,使問題的難度合理。一般而言,初中生英語水平尚處于較低層次,故而一旦問題過長、難度超越學生的接受水平,則可能使學生因聽不懂而焦慮不安。此外,教師還應該尤為注意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語音、語調以及語速等——語速過快容易加劇學生理解的困難而引發學生的緊張焦慮情緒,適當的語速與優美的語音語調則能給學生帶來身心的愉悅與更多的安全感。最后,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盡量在課堂教學中提出一些富有趣味的開放性問題,盡量少提封閉性問題——有趣的開放性問題能使每名學生都有話可說、樂于說,并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聽說水平,從而讓他們獲得巨大的心理滿足與成功體驗。
在問題釋放后,教師有必要為學生預留一定的時間。一般而言,合適的等候時間為3秒到5秒。然而據觀察,多數教師由于課時緊,問題釋放后的等待時間不足,要么直接給出答案,要么直接叫一名胸有成竹的學生回答。實際上,教師給學生留出合理的候答時間,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厘清答題思路,恰當地組織語言,從而給出更完整的答案,這也有利于教師的正確評價。而當學生沉默或逃避教師眼神的時候,表明學生需要更多時間思考,這個時候教師應耐心等待或是巧妙地幫助學生,如微笑著給出提示。學生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更好地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鼓勵與支持,從而更好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在叫答環節,教師不宜隨意點名。隨意點名易給英語較弱的學生或是尚未準備就緒的學生增添恐懼。教師應根據問題難度或是學生課堂反應讓學生回答問題。除此之外,教師還需避免個人偏好,努力讓更多學生參與課堂互動。教師應在了解學生水平與個性后,采取抽樣的方法分別選擇優秀學生、一般學生、學困生回答,努力使每名學生都能夠保持適度焦慮,調動其積極性。
在反饋環節,在學生給出答案后,教師應認真傾聽、積極回應,給出多樣化且個性化的評價,而不能僅限于表揚。當然,英語教師也不能見錯就糾,這種行為很容易讓學生產生不安、膽怯與恐懼。當學生給出的答案確實存在較大錯誤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勇敢嘗試﹑積極暗示,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思考。
二、管理自身情商,不吝贊美欣賞
值得注意的是,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獲得課堂安全感,不僅需要教師善于把握提問藝術,還需要教師在改善自身情商方面多下功夫。
(一)做一位懂得尊重學生的英語教師
初中生是一個極度渴望得到尊重與重視的群體。在英語課堂上,哪怕教師一個不屑的眼神,都有可能讓學生郁悶一節課或是苦惱一整天。做一位懂得尊重學生的英語教師得學會從細節入手,正如安奈特·L·布魯肖建議的那樣,堅持做到:貫徹“你還好吧”策略,每天都問候學生,學會忽略學生的小問題,私下處理學生的不當行為,善于“捕捉”學生的積極行動,經常讓學生課間休息,不要挑起學生的攻擊欲,避免“空白”時間,不要和學生“角力”,懲罰要適當,對事不對人……[3]此外,教師還要懂得“蹲下”,不能把學生當大人看,教師要時常提醒自己學生還只是小孩,他們的英語水平還很一般,在教學中盡量使用符合學生水平的課堂用語,善于使用語音、語調以及肢體語言等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
(二)成為一位懂得欣賞學生的英語教師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希望自己能夠被別人肯定與欣賞,英語教師要懂得肯定自己的學生,以此激勵學生。教師可以從學會說“謝謝”開始:謝謝你這么認真聽課;謝謝你能安靜下來寫作業;謝謝你犯的這個錯誤,它能夠給大家帶來警醒;謝謝你在課堂中指出老師的不足等。學生在這樣的人際氛圍中,自然能夠感受到老師的尊重與鼓勵,并產生巨大的動力與能量。其次,教師要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給予學生更多的肯定,重視他們每次使用英語的表現。比如,在表揚學生的時候,無論是口頭評價還是作業評價切忌千篇一律使用good,very good。此類表揚不但不會激勵學生,反而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感。而個性化、多元化的表揚則更容易拉近師生的距離,觸及學生的心靈與情感的深處。比如在學生大聲朗讀后,教師可以說“Your sound is very sweet”;對待字跡漂亮的學生作業,教師可以說“Your handwriting is very beautiful,I am proud of you!”等。
(三)讓每一名學生都覺得自己是被重視的一員
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在群體中能夠扮演相對重要的角色,以此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然而,據筆者觀察,很多課堂是一些尖子生在扮演著主角。如果教師只是把提問局限在與少數尖子生的交流當中,會給其他學生傳達否定的態度。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努力給予全體學生相應的任務與責任,讓他們普遍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比如,在教授一些重要單詞時,教師可以先讓中等生嘗試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造句,如果中等生能夠迅速且準確地完成,教師可以邀請學困生接著造句;如果中等生反應比較慢但是答對,那學困生重復中等生的句子即可;如果中等生不會,教師才邀請尖子生,全班齊讀尖子生造的句子;最后讓學生把他們自己造的句子當例句記在筆記本上,學生就能感覺到自己“很重要”。
雖是小小一“問”,但這一“問”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卻舉足輕重。教師要把握好“問”,給學生營造舒適、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安全感滿滿的狀態下穩步前進。
【參考文獻】
[1]溫斯坦·卡羅爾·西蒙.田慶軒,譯.中學課堂管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劉冬巖.創建有安全感的課堂[J].中國教育學刊,2013(4)
[3]安奈特·L·布魯肖.給教師的101條建議[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