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強
隨著基礎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化的逐步推廣,農村中學歷史教學中對網絡教學資源的利用日益普遍?;跉v史學科的特點,在歷史教學中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更顯示出現代教育手段的優越性。
網絡教學資源利用的效果,需要依據課程目標,在一定時間、一定范圍內對師生進行調查和評估。我們研究選取的秦安縣第二中學,是一所縣屬普通完全中學,調查對象為高二年級的 8 個班級,其中試驗班 245 人,由教師采用網絡教學資源模式進行課堂授課;普通班(實驗對照班)262 人,這些班級按照傳統的授課方式,基本為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
歷史網絡教學資源利用效果的調查與分析
網絡教學資源利用的時間
通過調查分析,統計出學生的上網總時間、上網時間分布、上網所處模塊的時間。試驗班學生所用的上網時數遠遠超過普通班,且每個人每周上網的時間在 4個小時以上。而普通班學生上網的時間不足 2 小時,且學生上網時間大多集中于周五的晚上和周六、周日。 學生對政治版塊關注度較高。教師應適當加強文化類和經濟類方面知識的教學。
歷史網絡教學資源利用對學生應試成績的影響
試驗班通過對歷史網絡教學資源的利用,成績明顯要高于普通班,效果顯著。由此可見,學生在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歷史學習時,提高了學習的效率,推動了歷史科目的學習。
歷史網絡教學資源利用對歷史教育的影響
我們采用不記名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所有班級的學生進行現場調查、當場回收,回收率為 100%。其中有效問卷為普通班 254 份(有效率為 95.8%),試驗班 238 份(有效率為 97%)。試驗班的學生,對教師的認同感高于普通班,這主要是因為試驗班的學生能夠主動和教師進行交流,更多地理解教師的職業。而普通班的學生,由于較多地實行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消化,導致學生對教師的了解不夠,對教師的認同感下降。 試驗班學生更多地認為歷史的學習十分必要,有助于自身的成長。這和試驗班的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歷史,更多地認可“讀史使人明智”有較大關系。試驗班學生之間由于在利用歷史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的時候,相互交流增加,甚至有些原本不太聯系的學生,由于歷史網絡資源的利用增進了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培養了團隊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
歷史網絡教學資源利用對教學方式的影響
該調查采用試驗班的學生進行,利用2017~2018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進行統計。高中生通過歷史網絡教學資源的利用,能夠從中學到很多以前沒有體會到的知識,能夠獨立地解決網絡技術問題和思考歷史問題,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獲得提升,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可以讓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講解、學生消化知識點,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思考,提高學習能力。
歷史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秦安縣第二中學歷史教師的影響
1.歷史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高了教師的計算機操作水平。
2.歷史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
3.歷史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找到了適宜的教學模式。
歷史網絡教學資源利用現狀的困惑與反思
教師對于歷史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缺乏主動性
教師多數時候是在遇到不用圖片或者視頻不行了,才想到去用歷史網絡教學資源,欠缺獨立開發的創新意識。因此,進一步提升教師利用歷史網絡教學資源的主動性,就需要引導教師更多地去收集、整理、制作、設計、開發各種歷史教學網絡資源素材和相關教學內容。
師生對歷史網絡教學資源的認識和理解存有片面性
對歷史網絡教學資源的認識和理解的片面性,還反映在不能充分地認識歷史網絡教學資源的豐富內涵。很多教師一想到高中歷史的網絡教學資源,就是查資料、下載圖片、做幾個多媒體課件;學生一想到高中歷史的網絡教學資源,就是上網查下資料、做些作業、看幾部歷史題材的電影而已。
師生網絡教學資源應用中的“整合”性不足
目前,高中歷史課堂上教師應用網絡教學資源時,往往都是教授即是講授,真正能夠把多媒體展示出來的東西與課堂知識完整地整合在一起的很少。
高中歷史新課程網絡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圍繞怎么在歷史教學中利用資源、怎樣培養學生能力和提高教師素養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將為師生的終身學習和未來成長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基金項目: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中學歷史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秦安縣第二中學教學實踐為例”(項目編號: GS[2017]GHB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