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兵
上學期,我在農村的一所小學支教。在第一堂語文課上,就產生了“切膚之痛”——全班學生的唱讀情況太嚴重了。課后,我把學生的讀書情況統計了一下,有75%的學生讀書幾乎不停頓(好像在比看誰讀得快);停頓錯誤的占80%;朗讀無感情的近95%。幾天過去了,早讀課、上課期間、走廊上、辦公室里,唱讀的聲音可謂是“不絕于耳”。常有語文教師說:“這里的孩子不會讀書啊!”其實,不會讀書的學生又何止出現在這所學校呢?
身在唱讀中:根源究竟在哪
“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這是當前不少農村學校的教師在閱讀課中常說的一句話。事實上,學生們聽了教師的要求,都是以敷衍的態度漫不經心地讀。教師為了“尊重學生”,學生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放任自流。還有“預備,讀”,這也是不少語文教師使用頻率較高的句子。隨著教師一聲令下,四五十張小嘴立刻張大,放聲讀了起來,看到一張張小臉蛋,面紅耳赤,的確非常熱鬧,但難以感受到抑揚頓挫。仔細想來,造成這種情況并非“一日之寒”。
教學中的細節被忽視
常言道“細節決定一切”,對于語文教學,我是有許多感觸的。比如,低年級學生在讀生字時,在每個音節上所用的時間太長。以“媽”字為例,不少教師手執教鞭,指著黑板上的“媽”字,領著學生讀“媽——”“媽——”“‘媽媽的‘媽”。學生在讀課后生字表時也發現了類似“媽——”這樣的拖長音的現象。教師確實很有耐心,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領著學生反復地讀,為了讓生字在學生的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這樣一來,在長達兩年的時間里,實施以識字教學為重點的語文教學,很容易導致學生養成讀漢字拖長音的習慣。
一些語文教師的素養有待提高
一是責任感不強。語文教師的責任就是教學生“讀”書。“讀”書的首要任務,就是把書讀正確。“唱讀”的行為肯定不對,但談到“唱讀”,有的教師表示,沒有時間去指導學生朗讀,也有說這“唱讀”的毛病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糾正學生的“唱讀”行為太難了。二是語文素養不全面。齊讀作為語文朗讀的形式之一,被普遍運用。固然,齊讀不是錯誤的做法,但齊讀傳到耳邊便已變成“唱讀”。
當前的評價方法需完善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把書讀好,自然無可厚非。當下,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對于學生語文水平的考查,絕大多數還只是依靠一張試卷,考查學生讀書水平的題目也難見蹤影。因此,更多的是在有領導聽課的情況下,學生才有了讀書的機會,平時語文教師們更關注學生的字詞會不會寫、一些課文有沒有背熟、課外書讀得多不多。
路在腳下:讓學生“唱”不起來
扎實抓好起步閱讀
長期以來,低年級的學生讀書形成了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唱”的習慣。到了高年級,想糾正這個習慣就得花更大的功夫。因而,在低年級的拼音和識字教學中,要避免由于“拼”而引起拖長音的現象。教師應該教給學生方法,比如在教學詞語時,注意引導學生對詞語進行整體感知、整體認讀;并進行強化訓練,讓學生看清詞、讀準詞。再如,很多學生把“的”這個字讀成“dē——”,又重又長,聽起來總給人一種奇怪的感覺。當發現這個問題時,教師就需要及時跟學生講清“的”字的發音要領,通過反復示范和鞏固練習,讓學生熟練地掌握它的發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糾正學生的“唱讀”習慣。當然,在教學中,還應注意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聯系上下文來深刻地體會詞語、句子的意思,進而把握好作者的思想感情,帶著這種感情去朗讀,才能避免呆滯刻板的腔調。這樣,隨著年級的升高和知識的積累,才能有效地防止唱讀情況的發生。
請跟我讀
在強調突顯學生主體地位的今天,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很重要。一位教師執教的《給予樹》一課時,其做法相當好:在學生總是拖腔拉調地唱讀的情況下,他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帶學生讀了一遍。然后叫學生再讀一遍,學生讀得不錯。這時,他又提醒學生:“對,讀書要像平常說話一樣。”正所謂“青出于藍”,才能“勝于藍”。只有教師的朗讀水平較高,把書讀出感情來,才能自信地對學生說:“請跟我讀。”要學生讀書,教師首先必須把書讀好,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認真地和文本進行對話,平時加強閱讀訓練、多讀書。
慎重地選擇練讀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齊讀的現象很普遍,李伯棠先生在《小學閱讀教學簡論》一書中說:“在課堂上要少齊讀。因為感情處理上不能強求一律,同時也可防止濫竽充數的現象。”在教學中,必須慎用“齊讀”的方法。練讀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由練讀、聽教師范讀或錄音、跟著教師或同學讀、個別讀、同桌對讀、分角色朗讀。這些讀書方式具有很多優勢:默讀,讓學生邊讀邊思考;指名讀,讓學生展現自我,還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分角色朗讀,能讓學生體會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自由讀,能讓學生全員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