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華
陶行知先生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币虼宋艺J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格外重要。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學生問題意識培養提出了幾點粗淺想法。
營造問題情境
小學數學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币囵B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翻轉師生課堂角色,真正落實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即教師角色要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要把教師的權威角色轉變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例如,我在教學《運算定律復習課》時,課堂中有一個細節:學生自己出題,讓小伙伴辨別該如何進行簡便計算,一位學生舉例說出了這樣一道題:27×8+24。我帶著滿臉疑惑的表情問學生們:“這道題能進行簡便計算嗎?”教室里陷入了異常的平靜,學生們面面相覷,忽然一位學生起立說道:“把24分解成3×8,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了。”一語驚醒夢中人,學生們漸漸發出驚訝的唏噓聲,進而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無論是驚訝聲還是熱烈的掌聲,都讓我感受到了勃勃生機,這是學生從心底里發出的聲音,煥發著濃濃的生命氣息。
給予合理評價
心理學家杰姆士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欣賞和贊美?!比绻麑W生的提問得不到及時的贊賞和恰如其分的評價,則會使學生喪失自信心。因此,我們教師要對學生的提問做出及時的點評,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并用豐富的評價語言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敢于發問的科學精神,如:“你的想法非常獨特,讓人耳目一新。”“這個問題問得好,值得推敲?!薄澳苡凶约邯毜降囊娊?,說明你經過了深思熟慮。”通過適時運用評價語言,能夠有效地喚醒、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
如,我在教學《統計》一課時,提問:“我們怎樣統計全班同學喜歡吃哪種水果呢?”
學生1:我用畫“△”來統計,如小明喜歡吃蘋果,就在蘋果欄里畫一個“△”,也可以用畫○或☆等圖案來表示。
教師:你有畫家一般豐富的想象力,能想到用符號和畫圖的辦法來解決數學問題,真了不起!
學生2:我覺得還可以用“正”字法做統計。比如,我喜歡吃香蕉,就在香蕉那一欄里寫上一筆,一個正字正好五筆,如果恰好有5個人喜歡吃香蕉,那就正好湊成一個正字。
教師:你的想法很棒,這種方法是我國進行數據統計的一種傳統方法。
學生3:我們小組的幾個人一起分工合作,一個人統計一種水果,用的恰好就是某某同學剛剛介紹的“正”字統計法。
教師:當你們發現在一個人進行統計有困難時,可以想到分工合作,你們的小組真有合作意識!
我對第一位學生的評價側重于對藝術教育的肯定,對第二位學生的評價側重于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肯定,對第三位學生的評價側重于對團隊合作精神的肯定,這樣的評價方式使數學課堂教學充滿了人性化的光輝。
培養創造性的問題
一個問題的解決并不意味著問題的結束,而是意味著新問題的開始,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對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并通過和同學之間的交流,提出更有深度的問題。
例如:在學習《積的變化規律》后,我出示這道題:一塊長方形綠地的面積是560平方米,寬是8米,如果長不變,寬增加到24米,請問擴大后的綠地面積是多少?當時,我對這道題的完成情況進行了統計,全班41人中,有5人的列式錯了一部分或全錯;在完全做對的36人中,有35人用了同一種方法:先求綠地的長:560÷8=70(米),再求擴大后綠地的面積:70×24=1680(平方米)。還有一個學生的解題方法與其他同學都不同,我在看他的答案時皺緊了眉頭,并且讓學生故意看出我表情的變化,我沒有對他的答案直接給予評價,而是讓他回到座位上思考這樣做到底對不對,這時,我看到他們組的成員都在驚訝地嘀咕:“張x怎么做錯了?”
看到時機成熟,這時我把他的答案板書在黑板上:24÷8=3,560×3=1680(平方米),然后請全班學生評價:這樣的答案到底對不對?有學生說是對的,因為得數一樣,可是這位學生卻講不出道理。有的學生說:“講不出道理的數,那就是錯的?!笨吹綄W生們爭論不休,這時我說:“我們還是請這個成果的發明者來說吧!”頓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張x順利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在這道題中,長不變,說明了長方形面積公式中的一個因數沒變,寬從8米增加到24米,也就是寬擴大了3倍,根據積的變化規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3倍,積也擴大3倍,所以,擴大后的綠地面積就是560×3=1680(平方米)。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掌聲里包含了學生們對張x的贊揚,也包含了對這種方法的頓悟。
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再讓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我想,這才是數學課堂該有的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