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紅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闭^“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以疑問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解疑。探索知識的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讓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就顯得非常重要。那么,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營造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敢于提問
在課堂上,學生不敢提問,原因是:第一,害怕教師;第二,害怕提問錯誤讓同學取笑。因此,讓學生敢于提問,關鍵是消除他們的恐懼和擔憂,良好和諧的課堂氣氛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放下架子,讓自己與學生處于平等地位,傾聽他們的意見,讓學生自由發言,還要裝“無知”,讓學生覺得教師也有所“不知”,從而獲得自信。這樣,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被激活,然后可以將自己各種奇怪的想法說出來,從而綻放異彩。例如,在光影課上,在分組實驗后,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發現書本上有一個錯誤?!逼渌税涯抗廪D向這位學生。教師好奇地問:“你說,哪里有錯?”他皺起眉頭:“老師,我在燈光下沒有發現影子?!睂W生們笑了。教師的眼睛亮了起來:哦,多么大的發現,多么美麗的錯誤,閃爍著孩子們智慧的火花。對于這個問題,教師讓學生們在平臺上做演示實驗,結果實驗成功了。原因是什么?學生們不停地交談,最終達成共識:許多燈同時發出相同的光,陰影也很明亮。這個學生的思想很獨特。在教師的認可下,每個人都羨慕地看著他。教師問,“根據這個原理,可以制造什么樣的燈?” 學生回答“無影燈?!?“你在哪里看到的?” “我沒看見。我聽到爸爸說他需要用它做手術。 ” “哦!手術中使用的燈是根據上述原理制造的?!蓖ㄟ^教師和這位學生的互動,學生們恍然大悟。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下,一定會讓學生積極思考,敢于提問。
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樂于提問
“思維通常是由問題情境產生的,并且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币虼?,無論是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還是在教學的微觀方面,教師都應該重視問題情境的產生,揭示事物的矛盾,或者引起學生內心的沖突,并且動搖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從而激發思維,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讓學生樂于提問。情境創造可以基于生活知識、演示和比較、故事誘思、圖像處理、競賽、游戲、實驗和多媒體等。例如,在環境污染與保護課上,教師展示了預先拍攝的污染區域的視頻,并以沉重的語氣介紹了當地的污染情況。學生們被這種情況觸動了,迫不及待地問了許多問題:為什么這里有這么多垃圾?為什么污染如此嚴重?經過教師指點,學生們繼續問道,“我們如何整治和保護這里的環境?”對于這個話題還有很多切入主題的好問題。這節課也就在學生有意識地探索狀態下向前推進。
又如,在學習“溫度和溫度計”一節時,教師首先準備三杯水,冷熱不同,然后讓幾個學生上臺用手觸摸溫度。教師將準備好的溫度計插入水中,一分鐘后取出,讓學生讀出上述溫度值,從而引出“溫度計可以準確測量物體的溫度”的教學內容,通過觀察溫度計來指導學生學習溫度計的結構、原理和用法。
教授提問方法,讓學生學會提問
學生問問題首先是從模仿開始的,所以教師要做好問問題的言傳身教。不僅要告訴學生問問題的方法,還要站在學生角度去問問題,讓學生“問在中心,疑在難點”。人們的手指有長短之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水平也有不同,所提問題的質量也不相同。因此,在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總結提問方法,讓學生學會提問。例如,在學習“水的浮力”部分,我們可以讓學生從課題開始提問。學生們問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物體浸沒在水中有浮力嗎?浮力有哪些相關因素?浮力的原因是什么?浮力會在水中消失嗎?教科書中的實驗能證明浮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上的嗎?教師應該給予必要的認可,鼓勵學生始終保持一顆質疑的心。然后經過教師的處理,可以得到許多需要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會得到激發,學習效果會大大提高。
教學的重點、難點和要點是該課程進一步發展的切入點。質疑這些內容將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他們掌握重點、難點和要點。例如,在學習鹽的融化時,教學難點是“比較鹽、沙子、面粉、高錳酸鉀和砂糖在水中的變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粒度、在水中的分布、沉淀、過濾分離、溶解或非溶解等來總結教學中的困難。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總結能力。
當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尋找和提出合適問題是一個漫長的教學過程。它包含在一系列課程計劃中,并在一系列教學實踐活動中進行。只要教師在教學中真正樹立民主意識,給學生主動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同時處理好“放”與“收”,以及“提問”與“釋疑”的關系。學生的提問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養,科學探究能力也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