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杰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對教育事業進行變革,促使我國教育事業不斷向前,幫助學生將社會和學習接軌,從而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初中的政治教育,一方面是對學生思想品質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國家與社會的發展。為此,在初中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滲透我國時政要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為學生將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開展新聞播報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中,新聞是人們了解國家政治發展的主要途徑。同理,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滲透時政教育,教師可以針對教材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創辦新聞播報。這樣一來,有了教師對新聞方向的把控,有助于明確對學生的時政教育目標,促使學生更加了解我國的發展。
例如,在政治教學中,筆者每節課會留出10分鐘的時間,組織學生播報與本節課相關的新聞。其中,在隱私權、肖像權等權利知識完成教學任務后,一名學生在總結課上講述到照相館隨意使用客戶的肖像作為宣傳海報事件。在學生播報后,我提問學生“這種行為屬于對肖像權的侵犯嗎?”學生一致認為這種行為屬于侵犯肖像權。筆者組織學生總結構成侵犯肖像權的行為,一名學生說道,“未經肖像人同意,并且以盈利為目的,所以侵犯了肖像權”;另一名學生認為,“只有以公益目的使用其他人肖像、新聞拍攝、通緝逃犯和罪犯、尋人啟事等不算為侵犯肖像權。 ”筆者借助新聞播報活動,通過學生對照相館隨意使用照片事件的播報,引導學生明確肖像權合理使用,從而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正確維護自身肖像權,提高學生保護權利的意識。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滲透時政教育,教師可以借助新聞播報活動的開展,通過對事件的分析,提高學生法律意識。
建設時政論壇
時政知識范圍廣泛,單靠教師的講解難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滲透時政內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時政論壇,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探討,擴大學生對時政的了解和學習。同時,在真實討論的過程中,有助于學生強化自身對時政的認知,從而提高學生時政學習效果。
例如,習近平“一帶一路”思想的提出,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具有積極作用。為幫助學生有效認清其對我國的影響,筆者調整教學安排,利用一節課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一帶一路”時政論壇。首先,學生在課前借助互聯網、計算機等技術的使用,了解對“一帶一路”概念的界定和相關意義。課上,學生總結“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是指我國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促進雙方經濟的共同進步。隨后,學生開展論述,探究出其對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積極影響。學生在討論中積極參與,筆者結合學生的討論內容進行總結概述,幫助學生明確“一帶一路”是指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的雙多邊機制,借助已有的并且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從而打造我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初中政治教育離不開時政教育,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內容,引導學生發現并學習其中的時政要點,實現有效的時政滲透教育。
分析熱點話題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多、內容更廣。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滲透時政教育,教師立足于學生對熱點話題的了解,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探討。由于學生是具有獨立性的個體,所以在實際交流中學生會產生獨特性的思維。通過學生思維的碰撞,幫助學生有效分析熱點話題的發展,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格品質。
例如,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逐漸發展成熟,對外界的認知能力逐漸客觀、理性。在以此熱點話題分析中,一名學生提到了“江歌案”,班上很多學生對此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于是,我請該生對“江歌案”進行詳細講述,最后,該生認為,江歌室友劉鑫“不應該將江歌自己一人關在門外,這也是造成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時,班上的另一名學生認為,“任何人在那種危機的情況下都會產生恐懼心理,劉鑫的行為也是正常的。”還有部分學生認為,“在譴責劉鑫的同時更應將關注度放在陳世峰上,畢竟陳世峰是造成事件的重要人物。”筆者并沒有對學生的想法進行是非判斷,而是以參與者身份,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發表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和觀點。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和學生建立了融洽的師生關系。為此,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滲透時政教育,教師應鼓勵學生了解并分析熱點社會事件,以此縮小學生與社會的距離,提高時政教育的效果。
結語
總而言之,時政教育對學生了解社會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應有效銜接教學內容與時政內容,通過相應教學策略的應用,幫助學生了解時政;通過組織學生對時政的討論,開發學生思維能力。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促使學生將來在社會的大熔爐中能夠堅持原則,客觀地看待任何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