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炳利
在現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背景下,我國的體育事業得到良好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體育運動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上引發了一股體育熱,加強學生的體育訓練逐漸成為當前中小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將物理學原理在實際教學中應用,結合學生個體差異,針對性地運用物理學內容,能夠促使學生科學合理地參與體育訓練,并且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提升身體素養,對于學生的未來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加強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物理學原理的應用,可以為后續相關教育教學提供參考。
體育教學中杠桿原理的應用
杠桿原理的實現,主要條件包括阻力臂、動力臂、阻力點、支點和動力點,不僅僅是在物理學中有杠桿原理內容,同時在人體內也有杠桿。人體杠桿的表現形式較為多樣,主要包括省力杠桿、平衡杠桿和速度杠桿等,其中速度杠桿最為典型。速度杠桿動力臂要弱于阻力臂,需要耗費的力量較大,但是能夠保證人體手腳獲得角度運動速度和幅度。諸如,在推鉛球、擲標槍和擲鐵餅等運動項目中,為了可以提升運動速度和幅度,在最后動作上充分展開上臂,有助于阻力臂最大化,即以肩關節為支點,肩部肌肉附著點為力點,將人體和運動器材合理為阻力點,形成速度杠桿。在大量運動項目觀察和實踐中,鏈球運動項目獲取的成績要遠遠高于擲標槍或擲鐵餅等運動項目,究其根本是由于鎖鏈的存在導致阻力臂增加,同樣在羽毛球運動和棒球運動中,運動員均是抓住底端,以此來提升阻力臂,獲得最大速度。
體育教學中物理運動學的應用
中小學體育教學將物理運動學內容應用其中,可以了解到決定線速度的因素在于轉動半徑和角速度,在促使杠桿阻力臂增加的同時,轉動半徑隨之增加,從而促使運動員手腳獲得最大速度。在掌握杠桿原理基礎上,人體是一個骨杠桿,每個動作均是以關節周轉動實現。通過大量實踐可以了解到,投擲運動和跳遠運動是以追求遠度為主,投擲距離越遠,所獲得的成績越好。根據物理運動學原理,可以通過斜拋公式進行分析,公式如下:
結合公式可以了解到,影響飛行員速度的因素較為多樣,包括初速度、角度和重力加速度等,初速度最為關鍵,跳的距離和投的距離與初速度平方呈正比,速度增加,遠度隨之增加。所以,在體育運動教學中,列舉投擲和跳遠運動將初速度作為主要訓練目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身體素養,獲得更好的成績。同時,在投擲運動項目中,角度同樣十分關鍵,跳遠或是跳高運動項目中,需要把握最佳出手角度,即為出手角,跳高運動項目中稱之為跳角,角度為45°時,跳角值最大。斜拋的物體可以獲得最大的遠度,但是具體運動項目中,可能受到空氣阻力和地斜角等因素存在,需要將出手角度控制在38°~42°范圍內。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體育項目的地斜角度不同,而出手角度同樣存在差異,如跳遠起跳角度為20°,鏈球運動項目最佳出手角度42°~44°,而擲鐵餅最佳出手角度則在30°~35°之間。尤其是在當前運動競爭愈加激烈背景下,需要綜合考量,針對性加強體育運動訓練,以便于獲得更為可觀的運動成績。
體育運動中物理動力學的應用
在體育運動訓練中,將物理動力學內容應用其中,可以結合牛頓第二定律相關內容,把握物體運動加速度與合外力的正比例關系。物體質量越輕,加速度越大,而在體育運動項目中,體育運動器械質量是固定的,運動員為了獲取更大力量,需要通過增加加速度方式來幫助運動員獲得更大的力量支持,包括跳高運動和跳遠運動等,通過前期助跑速度來獲得力量。在擲標槍和擲鐵餅項目中,可以通過前期助跑來獲取最大加速度,為運動員提供更大的力量。
將物理動力學內容應用其中,結合牛頓第三定律相關內容,兩個物體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保持一致,但是兩種力量是完全反方向的,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在投擲類運動項目中,通過助跑來獲得初速度,促使力量集中在運動器材投擲瞬間,以此獲得更大的遠度。同時,運動員在投擲運動器材期間,通過用力蹬地來獲得較大的反作用力,確保投擲的運動器材距離更遠。運動員蹬地作用在地面上,獲得反作用力,通過人體來傳遞到運動器材上,可以獲得更大的加速度,帶來更加可觀的運動成績。如果運動員在出手瞬間,雙腳離開了地面,那么蹬地后的力量是無法傳遞到運動器材上的,且反作用力隨之減弱。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小學體育運動訓練中,由于學生的身體正處于成長階段,對于運動技巧掌握得不充分,如果技巧運用不合理,很容易造成身體的損傷,不利于運動員身體素質水平的提升。
體育運動中力的合成與分解的應用
撐竿跳體育運動項目中涉及的物理學原理為機械能守恒定律,在運動項目訓練中,要求學生運動訓練期間獲得最大的初始速度,并結合機械能守恒定律,通過運動員自身力量來獲取最大重力勢能,致使其在撐竿跳期間獲得最大的重力勢能支持。撐竿跳運動中,通過前期助跑來獲取動能,用于起跳瞬間的重力勢能支持,是運動員力量主要來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助跑期間獲得最大加速度,提供充足的重力勢能,取得更高的成績。撐竿跳體育運動學項目中,運動員雙腳脫離地面后落在墊子上,運動員和撐竿的機械能固定不變。
運動員離開地面后,運動員的運動方向和機械能形式發生轉變,伴隨著運動員身體位置上升,運動員的運動速度逐漸下降,撐竿期間會產生嚴重彎曲現象,在助跑期間獲得更多能力,將其轉變為撐竿上的彈性勢能。
此外,轉變為重力勢能,在上升期間超過一半后,多數動能轉變為彈性勢能和重力勢能,促使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以及轉化前期能力保持不變。
體育運動中牛頓定律的應用
體育運動中牛頓定律的應用,通過結合相關定律來引導學生訓練,注重勻速跑步,物理加速度和承受合外力之間保持正比,與物體質量成反比,物體加速度方向與合外力方向一致。運動員加速度力主要是運動員提供的,為了獲得更大加速度,需要消耗的體力隨之增加,不利于運動員長期奔跑。結合牛頓第三定律相關內容可以了解,物體運動前與地面產生的摩擦力與物體前進方向相反,會產生反作用力,推動物體前進,在長跑運動中,這種摩擦力是運動員前進的主要摩擦力。根據牛頓第一定律相關內容,物體運動中會產生相應慣性,長跑運動中保持勻速前進,自身消耗的體力較小,借助慣性力量持續前進,獲得更加可觀的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中小學體育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將物理學原理應用到實際教學中,需要教師立足于學生個體差異,把握不同的物理學內容,組織科學合理的體育訓練項目,避免學生身體受傷,在鍛煉學生身體素養的同時陶冶情操,這對于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