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步青是蜚聲海內外的杰出數學家和教育家,作為復旦大學的前校長,為祖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數學人才。此外,他還是數學家中難得的杰出詩人。
蘇步青的外孫冉曉華寫過一篇回憶文章《在外公蘇步青身邊的日子里》,此次節選了其中一部分:
1953年11月中旬,在北京工作的父母即將調往吉林工作,當時東北的生活和環境條件十分艱苦,于是把剛剛出生20天的我送到上海的外公外婆家,由他們來撫養。
我的班主任孔惠珍老師曾經兩次來家進行家訪,如今她回憶起當年家訪時的情形說道:“蘇校長雖然身為世界著名學者,但平易近人,待人熱情,面對我這樣一個小學青年教師,一點架子都沒有;蘇太太很客氣,親自為我沖泡咖啡。”
上世紀60年代初,連續三年困難時期,糧食匱乏,饑腸轆轆,多虧了外公種的蔬菜,方得以填飽肚子。早晨,外公結束一個多小時的田間勞動后,總是用冷水擦個身(一年四季如此),然后吃早餐,餐后就拎著公文包徒步去學校上班。外公每天午餐后都要小睡一會兒,下午再徒步上班。雖然學校為他配備了專用轎車,但他除了去市里開會和出差去機場之外,從不乘坐,家里人也借不上光。外公就是這樣一個公私分明、品德高尚的人。
外公不僅是中外聞名的數學大師,而且文學造詣極高,是一位無敵的業余詩人,他一生共撰寫了460余首詩詞。
外公的書桌上總是堆放著許許多多來自世界各國著名學者寄來的信件,因為他掌握日、英、法、德、意、西、俄七門外語,所以在那個沒有電腦和互聯網的年代,進行學術交流全靠來往信函。
1919年,17歲的外公東渡日本,僅用三個月時間學會了日語,接著參加日本的高考(數學、英文、化學、歷史、地理、日語共六門),并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1926年,在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讀研的他,又用三個月學會了意大利語。由此說明外公的智商很高,天賦超人;然而,他在中學時代一共演算了一萬道幾何題,又說明他在學習上刻苦鉆研、積極勤奮。從他身上可以充分證明一個世界著名科學家的誕生,離不開天賦和勤奮,二者缺一不可。
外公的腦力驚人,他在古稀之年時,思維敏捷、精力充沛。記得1970年春節,我們全家回滬過年時,我爸爸和四舅舅玩一種趣味數學撲克牌游戲,四舅舅蘇德昌是復旦大學數學系畢業的,但怎么玩都輸給我爸爸。他不服氣,琢磨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找我爸爸開戰,結果還是輸。當時外公在一旁觀戰,看了一會兒就一語道破其中的玄機:“這個游戲取勝的關鍵是你拿過牌后,臺面余牌張數的二進制之和必須是偶數。”四舅舅聽后,頓時恍然大悟,我爸爸笑道:“爸爸不愧是數學大師,太厲害了!”
外公終生奉獻于祖國的教育事業,鞠躬盡瘁,不遺余力,淡泊名利,甘愿奉獻,為祖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數學人才。他在詩中這樣寫道:“漫夸桃李滿天下,更盼光風潤大千”。自1983年3月外公退居二線后的幾年里,80多歲的他連續三次親自編寫教材,親自授課,為培訓中學數學教師竭盡心力。
1986年是外公一生中最艱難痛苦的一年,3月24日我的大舅舅蘇德雄病故,5月22日外婆病故,這使得84歲的他悲痛欲絕,夜不能眠。外公外婆兩人感情很好,一直相敬如賓,從未見到兩人拌嘴,外婆病重住院治療很長時間,外公每天都去醫院探視。所以,我們大家都非常擔心他能否經受住這殘酷的雙重打擊。
但外公的意志十分堅強,他仍然堅持參加各項政治會議和社會活動,堅持為中學數學教師講課,并于1987年春節前夕,完成了把自己40年前的舊著《微分幾何學》改寫為現代語言和新表達形式的版本,寄到高等教育出版社。用他自己的話說:“忙,就會把悲情沖淡!”他就是用堅持不懈的工作度過了那段艱難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