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秀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數學教學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笨梢姡罨虒W不僅能提高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同時這也是新課標的應有之義。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于一些教師觀念、方法上的偏差,使得數學課堂出現了偽生活化的傾向。筆者通過對該情況的調查,淺析當前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生活化的現狀與問題,并提出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具體策略。
作為新時代的數學教師,我們應當摒棄書山題海的傳統教學模式和填鴨式的“一言堂”教學方式,通過讓數學生活化,使數學課堂充滿樂趣。
小學數學課堂“偽生活化”的現狀
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課堂的“生活化”并沒有真正地落到實處。筆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許多教師并未重視數學生活化的運用,依然延續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問題在經驗較豐富、年紀較大的教師身上容易出現;而年輕的教師雖然認可、踐行了數學生活化,卻因為方式或觀念的偏差,出現了“偽生活化”的問題,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引入事例過于頻繁,喧賓奪主
眾所周知,對于數學課堂來說,引入生活化的例子只是引子,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拉近學生和數學之間的距離,課堂的重點還是應當落實到數學思維和理論的學習中。但是,在一些年輕教師的課堂上,為了體現對生活化觀念的運用,教師過分頻繁地引入事例,使得課堂變成了生活化例子的羅列。
比如,在講授加減法運算的過程中,教師將教室布置成一個超市,擺放著各種生活化的用品,目的是引發學生在買賣的過程中進行商品價格的計算,從而了解加減法的運算。教師的初衷是好的,但教師沒有注意到,學習加減法運算的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他們本身對外界事物就相當好奇,而且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
引入的事例超出了學生的認知,失去了意義
如果教師引入的事例不能貼近學生的生活,甚至已經超出了學生的認知,這不僅對數學教學毫無意義,甚至還會引起學生思維的混亂,使他們理解時產生障礙。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的《小數的初步認識》一課中,有的教師選用了這樣的生活化例子:豆腐店里有20袋黃豆,一袋是60千克,其中每1000克的黃豆可以做出4000克的豆腐,問:豆腐店里的黃豆一共能產出多少豆腐?這個例子看上去并沒有什么問題,但實際上與孩子的生活相差甚遠,對于城市里的孩子來說,他們根本不知道豆腐是由黃豆磨出來的,當教師拋出這樣的例子時,很多孩子都糾結在一些無關的問題上:黃豆只有1000克,為什么能做出4000克的豆腐?豆腐究竟是如何做出來的?當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教師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如果不回答,似乎在扼殺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果回答,既浪費了時間,又降低了教學效率。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生活化的策略
轉變傳統觀念,重視數學生活化
提倡小學數學生活化不能只是一句口號,而應當切切實實地入腦入心,觀念要先行,行動要先試。在今天這個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還是有很多教師把目光投在分數之上,多采用“填鴨式教學法”和“題海戰術”進行教學。其實,小學數學生活化并不是讓教師在課堂上講一些與數學無關的問題,也不是所謂的“花拳繡腿”,它和提升孩子的數學成績不相背。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當孩子因為數學生活化而更容易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論問題時,自然會對數學這門課產生信心和興趣,從而奠定了未來發展的基礎。
選擇合理素材,讓數學情境生活化
創設生活化情境是促進數學生活化的前提,在創設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注意到兩個要點:一是所選用的生活化例子必須貼近生活,站在學生的視角上來選擇。
例如,對于南方的孩子,教師就盡量避免選擇下雪、滑雪之類的例子;對于城市里的孩子,就盡量避免選擇農事生產之類的事例;二是所選用的生活化例子必須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同時又不會喧賓奪主,影響之后的理論學習,這就對教師的素材選擇與情境創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升華數學課堂,讓數學理論生活化
如果選擇合理的素材、創設情境只是為了很好地導入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那么,如何升華數學課堂,將生活化的事例過渡到數學的抽象理論便是決定一節數學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如果這一步操作不當,這一節數學課就會淪為活動課,忽略了數學課的本質。所以,將學生引入生活化情境后,教師應當抓緊時間,趁熱打鐵,讓學生從生活化的事例過渡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使數學課堂得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