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聰
小學數學教材存在許多抽象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教學中,教師便常借助一些“直觀”手段為學生提供幫助。其中,“直觀”手段的選擇、出現時機與“直觀”手段的“抽象化”策略便是一個值得不斷探索的課題。下面我就以《認識面積》一課為例,談談自己在“直觀”教學中的一些所得。
還原,讓“實物直觀”解決學生學習中的“痛點”
許多教師設定《認識面積》教學起點時常常直接從 “生活中面的大小”進行導入,理由是學生不好體驗“周長與面積的對比”,如果教師要講清楚,用時長,容易受到干擾。但教學經驗卻告訴我們,學生日后“計算面積”時容易與“計算周長”混淆,究其原因,便是初學“面”這個概念時對從一維空間的拓展飛躍到二維的“面”的屬性把握不到位所致,這是學生學習的“痛點”。所以,在學習之初就把這兩個概念分清,給學生一個清晰的“面”的模型,是很有價值的,不能因占用時間而繞開它。況且,若“直觀”工具用得好,在對比“周長”“面積”的過程中,費時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例如,教學片段一:
教師:同學們,這是我們學習的好幫手——課本,你熟悉嗎?(學生:熟悉)教師:(課件突顯)好,老師考考你們,環繞封面邊緣的這條紅線的長度是什么?(學生:周長)教師:(課件突顯)紅線以內的其他部分又是什么?(學生:面積)教師:大家學過關于“面”的知識嗎?你認為“面”是什么樣的?(學生:……)教師:最好的學習是動手操作,摸摸看好不好?教師:(出示教具,把環繞書本的繩子拉直,請學生摸一摸)這是周長,(再拉著學生的手把書本封面摸一遍)這是面積。教師:有什么感覺?(學生1:滑滑的)教師:是的,“周長”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一條線”,而“面”給我們的感覺就是“滑滑的”“一整片”。
雖然“線無寬窄、面無厚薄”,說不清,也道不明,但德國數學家克萊因說過:“數學的直觀就是對概念、證明的直接把握。”借助“實物直觀”就能把抽象的“周長”與“面”轉化成“一條棉線”和“一頁書面”等具體實物,讓“面”在學生的腦海里在短時間內變得簡明、形象。果然,只用了1分鐘左右,學生就輕松構建出了深刻的二維“面”的印象,為今后的學習掃清了障礙。
涂色,以“圖形直觀”助學生構建“面”的模型
對于“面”和“封閉圖形”這種“看不見、摸不著”、完全抽象的研究對象,如果只靠實物或語言進行引導,讓學生剝離出畫面并建立“面”的模型確實有困難,但正如美國數學家斯蒂恩所述:“如果一個特定的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圖形,那么就整體地把握了問題。” 在無法用觸覺進行表達時,我們還可以借助視覺為學生在實物與抽象圖形之間搭起一座過渡的“橋梁”,讓“面”顯性化。
例如,片段二:
教師:現在老師把課本的封面請到黑板上。(用粉筆沿書本邊緣把長方形畫在黑板上)教師:這個長方形有面嗎?(學生:沒有,是周長)教師:其實圖形的面“躲”起來了,只要我把它染上顏色,你就能看清楚了,(用演示課件涂色)看到面了嗎?(學生:看到了)
借助課件動態演示和讓學生親手涂畫長方形、角等圖形的“面”的方式,輕松實現了在“面無厚薄”的背景下將抽象的“面”顯性化的難題,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了圖形的面,順利地在腦海里抽象出了“面”的模型。“角的涂色活動”又很好地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即因為“角”不是封閉圖形,面呈無限延伸狀態,那么面的大小是無法確定的,從而輕松探究出結論:“不封閉”的面無大小這一概念,它的“面”就不能說是它的“面積”,由此順利地解決了教學難點。
量化,以“幾何直觀”培養學生深度思維能力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數無形少直觀,形無數難入微。”數學的學習如果僅僅停留在直觀的“形”的層面,就失去了數學學習的魅力。上述案例中,學生還只能“直觀”比較圖形的面大或小,稍顯膚淺。“面積”教學歸根到底應推進到“計量”層面的“面積”本質量度,因此,還要通過圖形來進行直觀操作,嘗試用“量”來表示圖形面積。
教師:為什么要把小正方形擺滿?(學生:圖形面積是一整片的。)教師:現在能說說圖形分別有多大嗎?(學生匯報:長方形的面積有“15個小正方形”那么大,正方形的面積有“16個小正方形”那么大。)
如上所述,“直觀”是學生空間觀念形成的基礎。從“直觀”到“量化”的探究活動,讓學生經歷了從最初的實物直觀逐步過渡到圖形直觀,再通過“密鋪”為圖形“面積”賦值的全過程,層層推進、由“實”入“虛”的直觀活動省時省力地揭示了“面積”概念的本質特征,讓學生在腦海里順利實現了從“形” 到“數”的思維跳躍,這是教師幫助學生思維逐漸從低層次“直觀”轉向更高級、 更抽象的空間形式的重要策略。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若遇到像“面積”這樣的抽象概念的教學,只要教師依生情有策略地借助恰當的“直觀”模型“巧引導”,就能幫助學生省時省力地揭示出數學學習對象的根本性質和關系。因此,“直觀策略”這個課題值得每一位“課堂首席參與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