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婷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小學生自身語文儲備知識量比較少,教師要積極發揮自身作用,發揮啟蒙教育的作用和意義,引導學生培養自身語文閱讀能力,還要高度重視學生對課文閱讀的感受,深入探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的閱讀困難和難以理解課文中作者情感的情況,從而針對性實施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為學生閱讀能力提升提供保障。
優化教學問題促進學生閱讀思考能力
要實現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首先要加強學生基礎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理解,利用訓練詞句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分析能力。通常一篇小學語文課文由多個段落構成,每一個段落當中涵蓋大量長短句子,細化后會將每一個句子落實到單一詞語上,因此實施語文閱讀教學關鍵在于詞語教學,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使其能靈活應用詞語,最終領悟到整篇課文的情感與意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語文閱讀教學目標,根據課文閱讀情況合理規劃學生課后閱讀作業,優化教學問題,使其能夠在問題當中進行課文閱讀,從而實現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授《燕子》這篇課文時,教師要對課文中燕子的段落和詞語進行深入考慮,從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巧設問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思考問題,從而了解文章想要表達的情感,深入理解課文的意思。
靈活應用教學方法
首先,在實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要根據課文實際情況設置問題情境,從而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去思考和閱讀,從而在問題思考和問題分析過程中提升閱讀教學效率。例如在教授《觀潮》時,通過多媒體方式為學生展示觀潮景象,同時利用不同詞語來描寫觀潮場景,使學生能夠在腦海中建設一個觀潮場景,同時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問題進行思考和領悟,例如“指出課文中從哪幾個方面描寫觀潮景色?觀潮是怎樣的感覺?”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并在完成閱讀后分析問題,最終找出問題的答案。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好奇心,并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實現閱讀能力提升的目的。
其次,依照新課程標準要求,在實施語文閱讀教學時要將寫作和閱讀進行結合,激發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作文寫作的興趣,通過該方式,能夠讓學生提高對閱讀的重視度,并認真學習課文的表達方式和寫作風格,使學生將在閱讀當中學習到的寫作技巧充分應用到寫作當中,從而實現促進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目的。例如在教授《月球之謎》課文閱讀時,要讓學生在閱讀當中分析對月球的描寫方式,并積極學習風景描寫的方法,將其靈活運用到個人寫作當中,通過該方式,能夠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并分析不同的描寫手法,最終實現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目的。
指導學生進行大量課外閱讀
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不能局限于教材,主要是因為課文題材和寫作模式呈現多樣化特征,因此要在正常語文教材閱讀教學基礎上增加學生閱讀量,積極為學生搜集不同寫作手法和描寫方式的文章,讓學生在課外閱讀當中潛移默化地促進自身閱讀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授《貓》一文時,要讓學生通過閱讀學習文章中描寫貓的方式,尤其是貓在經過大雨侵襲后依然佇立的勇氣,同時從課外文章當中搜集類似描寫貓的文章,并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不同描寫貓的方法。通過該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閱讀能力,潛移默化地實現閱讀能力培養的目標。
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自主意識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以主人身份感受到語文閱讀的魅力。由于年齡特征,小學生表現出自主學習意識差的現象,對此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給予學生充足的空間和時間,使其能夠在自讀、自悟當中感受閱讀的魅力,同時,教師要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使其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閱讀感悟,對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但是不能代替學生,要讓學生有充分閱讀的空間,使其能夠在閱讀當中自主發現問題。
比如在教授《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文時,教師要為學生梳理課文思路,將重點語句進行詳細分析,從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祖國大好河山的魅力,最終實現閱讀能力提升的目的。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其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學生要在閱讀過程中學習語文相關知識。對此,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閱讀能力培養,通過不同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從而讓學生自主閱讀和學習,最終實現閱讀能力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