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在知能轉換處“仿說”
實踐證明,要把知識轉化為技能,必須進行有層次的訓練。根據小學生年齡小、模仿力強、好動、可塑性大等特點,教師有意地安排仿寫訓練點,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想象、訓練了思維,而且積累了語言。如教部編版《荷葉圓圓》一課時,課始讓學生說說荷葉的樣子,當課件出現池塘中荷葉的畫面時,學生紛紛發出“啊、啊”的贊嘆聲,此時再出示文中句子:“荷葉圓圓的,綠綠的。”請學生朗讀。在此基礎上,出示畫面,結合句式進行仿寫練習:蘋果( ),( );白云( ),( );香蕉( ),( );小草( ),( )。拋出這個仿寫訓練后,大部分學生都說得具體形象、生動精彩,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習得語言、發展語言,提高了語文實踐能力。
在課文插圖中“述說”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插圖色彩鮮艷、人物栩栩如生,為孩子們所喜愛,教師應引領學生將課文內容與課文插圖相結合,體會和感悟文本的語言魅力與情趣,有效地進行語言訓練,積累語言。如教學部編版一年級下冊《識字10升國旗》一文時,在學生識字讀詞的基礎上,就可以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練習說話。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圖上有許多小朋友,你是哪一位?說說你是怎樣升國旗的?升國旗時心情怎樣?”學生分組展開激烈的討論,接著國歌響起,學生們個個興奮無比,仿佛進入了畫中世界,入境生情。有的學生說:“我是第一排的小男孩,國歌響起,我立正,眼睛望著國旗,向國旗敬禮。國旗,國旗,我愛您。”有的學生說:“我是第二排綁馬尾巴的小女孩,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多么美麗呀!祖國,祖國,我愛您。”還有的學生說:“我是最后面的小男孩,今天我多么幸福、多么高興啊!我站在國旗下,希望祖國更加繁榮昌盛。”學生邊看邊說,心情無比激動,這種教學方式把學生和插圖融為了一體,熱愛祖國的情感自然從他們心中生起,如此進行說的訓練,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欲望,他們的思維動起來了,想象飛起來了,語言活起來了,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了。
在情節空白處“補說”
有的課文留下語言“空白”,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空間和思考的余地,教學中可利用這一“空白”引導學生補說,如《孔子游春》一文中有多處的空白點值得去填補和推敲。
案例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后:
教師:大自然多像一位偉大的母親啊!廣袤的大地是她寬廣的胸懷,茂盛的森林是她飄逸的長發,溫暖的太陽是她明亮的眼眸,和煦的春風是她甜蜜的絮語,讀起來真是朗朗上口,意猶未盡,讓我們張開想象的翅膀,學著書上的句式往下說吧!學生:紅紅的桃花是她綻放的笑臉。學生:淅淅瀝瀝的春雨是她辛勤的汗水。學生:七色的彩虹是她閃亮的發帶。學生:碧綠的草地是她飄逸的裙子。
案例二
教學課文第八自然段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抓住“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來理解,體會孔子是一位充滿智慧、和善可親以及對弟子循循善誘的教師,再讓學生擴展省略號中還包含著哪些對真君子的理解。
教師:你認為水還有哪些特點?學生:水在幫萬物獲得清凈之后仍唱著歌兒流向遠方,可見他多么樂于助人。學生:滴水穿石,可見水有堅強的毅力。學生:把水裝入不同形狀的東西里,他都不計較,可見他多么謙虛、和善。教師:在這綠草如茵的泗水河畔,孔子借水教喻自己的學生做真君子,那你想做什么樣的真君子呢?學生:品學兼優,樂于助人。學生:和藹可親,彬彬有禮。學生:憂國憂民。教師:還記得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嗎?學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教師:還能從哪些詩句看出詩人是真君子?學生: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學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案倒三
文章最后只是寫顏回扶著琴弦在唱一首自己寫的志向歌,而沒有寫出歌詞內容,這時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請大家想想,如果你是顏回,你會唱些什么呢?學生編的志向歌五彩繽紛:
學生:我化成泗水河,成為一個不為自己表功的人。我愿將自己的東西分給朋友,朋友之間就應該有福同享。學生:泗水河,泗水河,河水清澈。我不求活得多么精彩,只求平淡,快樂源于付出。學生:春天多么美麗,大自然呈現著它應有的本色,我要像大自然一樣奉獻我的一切。
讀書的最高境界是“于無字處讀出字來”,在教學中,根據教材的特點,抓住文章多處留白讓學生想象、填補,讓學生在文本中走一個來回,這樣既品味了語言,還升華了感悟,更凸顯了“語用”。如案例一:在有感情地朗讀的基礎上激發想象力,引導仿寫,習得文本篇章結構;案例二:在與文本深入對話、進行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再設計:“你認為水還有哪些特點?那你想做什么樣的真君子呢?”學生的認識就更進了一層,深刻地領會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案例三:“想一想,如果你是顏回,你會唱些什么呢?”學生編的志向歌五彩繽紛、富有個性,對于文本這一表達形式,學生熟記于心,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