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秀娟
在小學低段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朗讀的實質在于通過讀者與文本、作者之間的對話進行有效的課堂朗讀,能讓學生更快地進入文本情境,在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朗讀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和語言美,積累更多的詞匯,從而提高自身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和環節之一,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措施。
當前小學的課堂效率提高了、教學內容豐富了,但與其他教學環節相比,朗讀教學的作用和意義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忽視,有著簡單化、隨意化的傾向,存在著目標模糊、缺乏指導、時間不足、覆蓋狹窄、方法不當、參與度低、情感缺失、評價單一等問題。筆者結合具體課堂教學實踐,認為可從以下四方面來開展小學語文低段朗讀教學活動。
設定目標,加強朗讀訓練
在朗讀過程中,通過朗讀對課文的情感進行表達時,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將自身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變化進行有機融合,使兩者產生共鳴,從而充分體驗作者筆下的人物美、形象美和意境美。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教師必須遵循小學低段學生在生理、心理方面的認知發展規律,根據教學要求設定明確的目標,進而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加強訓練,有效展開教學朗讀活動,有效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如筆者在教學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時,結合課文內容,根據蝌蚪到青蛙一生的變化,設定了“初讀課文——細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三大步驟,讓學生在初讀時首先了解蝌蚪的變化過程,即“甩著長長的尾巴→長出兩條后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消失”,然后在細讀時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分別扮演蝌蚪、鯉魚、烏龜和青蛙,根據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小蝌蚪“甩著尾巴”時的快活心情,思考小蝌蚪會錯把烏龜當成媽媽的原因等問題。
結合實際,運用多種形式
作為語文教學重要環節之一的朗讀教學活動與閱讀、寫作教學相同,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和課堂教學內容的實際展開有針對性的指導。由于學生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個人積累和生活的經歷、感悟不同,因此,在課文內容的學習、理解與感受程度上也各有差異,同時,由于教材的課文選擇在體裁、題材、作者思想感情的表達方式這些方面有不同,因此需要結合實際,對不同的學生、課文靈活運用如范讀、齊讀、引讀、比賽朗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朗讀方式,“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并引導學生將朗讀技巧和情感實現交融,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在教學《田家四季歌》時,筆者采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讓4位學生進行詩歌朗讀,思考農民在不同的季節里所進行的不同農事活動,然后讓多個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季節,朗讀相關的詩歌小節,并指導學生思考喜歡該季節的原因和特點,讓學生充分體驗在四個季節里輕松、忙碌、豐收、幸福等四種不同的感情,在情感態度上體會農民的辛勤和勞動的快樂。
巧設情境,激發朗讀興趣
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需要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充分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堂的推廣使用,筆者認為在實際課堂教學活動中可以采用音樂、視頻、圖片等豐富的多媒體形式,以創設與課文內容相符的、富有感染力的朗讀情境,“以情入境、以境激情”,將學生引入身臨其境的特定氛圍中,使學生能在相應的情境中以對應的情緒去朗讀,實現情景交融,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講授《敕勒歌》一文時,筆者先播放歌曲《草原》,然后簡單介紹了敕勒民族,通過情境的設置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介紹詩歌背景后,筆者讓學生初讀課文,掌握字音及詩句的正確停頓,進而讓學生反復跟讀,把握詩歌的韻律,最后讓學生細讀詩歌、品讀詞句、想象畫面,進行自主情感體驗。
多元評價,提升感悟能力
小學語文低段的朗讀教學活動中,教師需采取教師評價、電腦軟件評價、學生評價、小組互評等多元評價方式,并對其中包含的維度和比重加以把握,同時要進行激勵性評價,從而加深學生對作者思想感情的體驗、課文內容的理解,使學生能通過“誦讀兒歌、童謠和淺顯的古詩來展開想象,得到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從而提高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審美能力。
在教學《登鸛雀樓》時,筆者考慮到學生的字詞積累差異,首先進行“鸛”“更”等字詞的梳理,然后進行范讀,讓學生掌握其中的停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接著,讓學生根據配音朗讀前兩句,感受其中的壯麗景色,并點名讓不同的學生進行朗讀,對學生的語音、語速、停頓、流暢度、表情等進行綜合評價。最后,指導學生與作者進行角色互換,共同思考后兩句詩歌所蘊含的哲理。
結語
總之,小學低段語文的朗讀教學過程是學生發展語言能力和進行詞語積累、言語積淀的過程,教師需要進行思考和創新,以尋求有效的教學技巧和方法,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