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麗 代先祥
摘要:集體備課是提高思政課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目前高校思政課集體備課因教研組職能異化、合作文化匱乏等主客觀因素,導致實踐操作中存在“四重四輕”的問題。微信等自媒體工具的運用,可以實現優秀教學資源與教學經驗的共生共享,提高集體備課的快捷性、參與性和交互性,推進高校思政課建設。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集體備課;困境;對策
集體備課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建設的重要環節。“05新方案”實施以來,高校思政課建設取得了諸多成果,在集體備課方面,眾多高校不僅制定了明確、規范的集體備課制度,還探索和總結出了多樣化的實踐操作模式。
一、目前高校思政課集體備課的操作模式
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部門開展集體備課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一是“四步法”,即以鉆研教材、個體初備為基礎,接著通過中心發言、集思廣益進行深化,然后形成預案,開展二次備課,最后是教后反思、提升理論。二是“七步法”,程序是:獨立鉆研一集體研討一教后反思一試點試教一集體商議一獨立施教一個人反思。三是“同課異構”法,基本模式是:首先選定專題,然后教研室教師分頭備課,再在一起共同研討教案。四是“主備試教”法,其操作模式是:集體備課前,由主備教師上一節主備試教課,集體時首先研討主備試教的課例,再從實施層面反思教學方案設計是否可行、是否高效,同時進行教學策略、教學技能探討。五是點、線、面三結合法,即根據集體備課按時間和內容,分為點、線、面三種形式。“點”的集體備課是針對某個爭論性問題而展開,時間短,任務精;“線”適用于典型課型的研討,操作時可以某章節為例;“面”則適用于一些經驗性的擴展。
二、高校思政課集體備課的困境
這些多樣化的集體備課模式,大大增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整體業務素質,提高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但同時也要注意到,由于對教與學、教與研、個體與集體、目的與手段等關系認識的偏差,高校思政課集體備課在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消除的誤區和急需解決的問題。
這些誤區和問題表現為:第一,集體備課是求同還是求異?一般意義上的集體備課,基本要求是要實現內容的統一、目標的統一、重難點的統一和進度的統一。這些“統一”實際上就是要形成一個共性化的教案,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可是由于每個教師專業資歷、專業經驗、專業能力等存在差異,而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非智力因素等也千差萬別。因此,認為集體備課就是“求同”、“統一”的誤解,造成了課堂教學模式化,教師教學風格的同質化,既不利于教師教學特長的發揮,也不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第二,集體備課是設計教案還是解決問題?過去往往認為備課就是準備教案,集體備課就是利用集體的力量來設計教案。這種認識實際上是縮小了集體備課的外延,使研討的內容變得狹窄。設計教案只是集體備課的一個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內容特殊性和教學對象復雜性,要求其集體備課不僅要研究教學內容,更要注重學情的分析、經驗的總結和方法的探討,尤其是要注重理論的學習,關注時政,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如果集體備課只集中于教案,無視教學內容之外的一些重要問題,必然會導致教師的視點只集中于教案,忽視了自己存在的特殊問題,從而使集體備課陷入就事論事的泥沼,難以給教師以多方面的幫助和引導。
第三,集體備課是重個人引領還是重平等交流?傳統的集體備課強調以老帶新,注重骨干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其模式基本上是中心發言人發言,其他教師做補充。這種備課模式在具體操作中,往往會出現兩種現象。一種是“一言堂”,骨干教師做中心發言或補充發言后,其他成員同聲附和,沒有交流互動。一種是“好人主義”,不愿或不敢提意見,只撿優點說,一團和氣。“一言堂”和“好人主義”使得集體備課中不可能出現觀點交鋒、百家爭鳴的局面,教師間的同幫互助也很難實現,教學仍然在封閉的軌道上運行,老教師局限于舊思想、舊模式上無從發展,年輕教師的新觀點、新思想無以表達、傳遞。因此,這樣的集體備課名義上是“我們的備課”,實際上還是“我的備課”。
第四,集體備課是備課上課還是教學研究?由于“備課”往往被直觀地理解為為上好課做準備,認為集體備課的內容就是設計教案。因此,集體備課也就被簡化為在教材、教法層面怎樣更好地備課上課,其活動形式和作用也就停留在教學內容的討論和交流上,忽略了對教學的“研究”,從而導致集體備課的教學研究的功用未能很好地得以體現。由于沒有對教學深入地探討和研究,集體備課中的許多經驗方法會被機械地置入教師的行為中,“拿來主義”大行其道。這種重“教”輕“研”的集體備課,助長了部分教師的惰性,使得他們成為“搬運工”,課堂教學也變成了流行理論的試驗場,難以持久。
造成上述集體備課誤區和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研組職能異化。高校思政課教學單位按課程性質都設有不同的教研組,教研組的本質含義是“教學研究組織”,但在實際演變中,教研組越來越成為分擔學校行政事務的“教學業務組織”與“教師工作組織”。而所謂的“教學業務”,主要是指教師教學任務的分配與集體備課,很少涉及“教學法研究”。二是不良的評價體系致使合作文化匱乏。高校一般都建立了教師之間的競爭機制,以工作表現特別是教學成績作為職稱評審、職務升遷的主要依據。這種競爭關系使得教師之間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合作,因此集體備課中不可避免存有私心保留知識、封閉信息,難以進發出有價值的思想火花。此外,繁重的教學任務和合理管理、監督體系的缺乏也影響了集體備課的質量。
三、提升高校思政課集體備課實效性的路徑
綜上所述,目前高校思政課的集體備課活動在現實操作中存在“四重四輕”。重“同”輕“異”,追求“統一”,忽視了差異的普遍性,導致教師個性化教學風格的得不到發揮,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得不到滿足;重“教”輕“學”,以教師為中心預設情境,無視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需要,造成“教”與“學”的脫節甚至對立,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課堂教學質量;重“教”輕“研”,只注重設計教案,討論教學內容,沒有對教學思想和方法進行深入地研究,使得課堂教學成為各種流行觀點的試驗場,難以形成持久成熟的教學理論,使得教師成為機械移植的搬運工,阻礙了專業發展。重“集中”輕“合作”,“一言堂”和“好人主義”現象的普遍存在,造成課程教學在固定封閉的軌道上運行,教師間無法形成同幫互助的合作關系,不利于教師隊伍的發展,特別是青年教師的成長。
鑒于以上諸多問題,高校思政課的集體備課活動必須要進行切實有效的改革和創新。筆者認為可以依托互聯網來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集體備課的實效性,如借助QQ群、微信等自媒體平臺,共享教學資源、探討教研問題、交流教學經驗,克服傳統備課方式“一言堂”、“走過場”、“大一統”的弊端。
筆者設計了一套網絡環境下集體備課的操作模式。首先,備課組負責人公布備課計劃,分解備課任務,確定章節集體備課主講教師;章節集體備課主講教師寫出教案初稿,并發送到網絡平臺上,以供備課組成員評閱;備課組成員依據教案初稿,準備研討發言內容;集體討論研究,提出建議和意見;備課團隊負責人結合研討情況,形成集體備課方案(共案);主備教師根據集體備課情況對教案做第二次修改完善,寫出教案修改稿并掛網;備課組成員上網下載,在共案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補充、調整;備課組成員跟蹤聽課、評課進行檢驗、總結,將集體備課過程中設計到的教學資源歸類入檔,形成資源整合。這種網絡環境下的流程化備課模式,可以把定時、定地、定人員、定內容的專題式教研與隨時隨地交流探討的快餐式教研結合起來,推動集體備課活動實現經常化、多樣化、靈活化、實效化。這樣,集體備課就會真正成為教師開展教研的園地和沃土。
這種集體備課模式目標就是要實現三個結合:一是統一性和自主性相結合,既要強調統一性,實現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根本任務的高度一致,又要突出自主性,保留每一位教師的個性化風格,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需要。二是集體合作與個人分工相結合,集體備課以個人獨立備課為基礎,集體研討要落實到個人積極反思上,將個人的智慧和集體的經驗有機融合,依托集體的力量彌補個人的不足,借助個人的智慧提升整體教學水平。三是教、學、研有機結合,集體備課要充分考慮到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性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拒絕預設情境,提倡生成課堂,實現教與學的統一。
這種集體備課可以解決上述“四重四輕”帶來的高校思政課集體備課同質化、形式化、個體化的困境,形成教師之間基于合作探究而尋求教學真義,實現優秀教學資源與教學經驗的共生共享,有效提高了集體備課的快捷性、參與性和交互性,推進高校思政課建設。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一般項目(2017),安徽理工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2017),安徽理工大學思政研究會重點項目(2017)。
作者簡介
趙紅麗(1981-),女,安徽潁上人,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代先祥(1982-),男,安徽廬江人,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作者單位:安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