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亦純
對于多數財險公司來說,車險是一塊燙手山芋。2017年多數財險公司的車險業務虧損狀況沒有得到緩解,并且馬太效應持續顯現。
《投資者報》記者對各險企去年年度報告研判發現,在車險數據可查的59家財險公司中,僅有9家險企車險業務實現了承保利潤,總利潤共計159億元。財險老3家——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太保財險的車險承保利潤分別為:87億元、40億元及10億元,占到總利潤的90%,強者恒強。
另外高達50家財險公司車險業務總虧損額為70億元。其中,30家險企車險虧損的額度超過了1億元。
不過,記者也發現,雖然車險業務依然占據著財險公司保費來源的大頭,但在車險持續虧損之后,也有不少中小型財險公司逐漸重視非車險業務發展,試圖優化車險與非車險業務的保費結構,以改善或者提高公司整體盈利狀況。數據顯示,去年車險保費占財險總保費收入的比例,已經從2016年的66%下降到了59%。
在50家車險承保虧損的名單中,安盛天平虧損額最大,達4.73億元,與上年相比虧損額增加了1.13億元。
為何公司車險虧損額較大?安盛天平方面并未正面回復《投資者報》記者的問題,而是表示:公司從合資初期起,就在品牌建設、服務能力建設、IT系統優化等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略性投入,旨在為用戶帶去了更高品質的理賠服務體驗,提升了用戶滿意度。
國任財險去年的車險業務虧損3.41億元,虧損榜上排名第二。面對巨額虧損,公司方面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下階段公司將根據不同渠道的業務特點,配套差異化的報價管理模式、定報價水平,提高車險內控管理體系支持渠道發展的能力,以提升應對市場競爭的能力。
在大面積虧損的公司中,還有華安財險等2家財險公司車險業務經營惡化,轉盈為虧。華安財險的“轉變”最大,從2016年盈利0.48億元直接下降到了2107年虧損2.26億元。公司方面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在商車費改的大背景下,車險的承保費率系數走低,客戶獲得了更多的折扣優惠,與此同時,賠付標準在逐年上升,作為中小型險企,我們的規模能力有限,導致了車險經營結果不理想。“未來,我司將做好風險管控,提升服務能力,加強業務品質和成本管控,以更好的服務與管理提升車險競爭力。”
實際上,多年來車險承保虧損已經成為大多數財險公司無法擺脫的頑疾,《投資者報》記者在與多位業內人士及業界專家交流時發現,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現階段財險公司為了爭取車險業務,付給中間商手續費居高不下有關;此外還由于車險零部件、服務費上漲等導致車險理賠費用上漲,理賠成本增加,以及一些公司為了增加車險規模保費,攬收低質量業務導致賠付率急劇升高,賠付成本上升。
即使車險業務頻頻虧損,車險業務仍被大多數財險公司視為重要的收入來源。《投資者報》記者發現,上述59家險企中,有41家車險保費收入占總保費收入的比例均超過50%。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小財險公司管理層人士對記者表示,車險業務之所以成為大多數財險公司的主要業務,首要原因是企業經營的現金流壓力,車險業務單保費較其他險種高,能夠給公司帶來現金流。其次,車險能夠直接獲得個人客戶,以便為公司其他的非車險業務進行導流。
如今,新一輪商車費改又席卷而來,銀保監會官網顯示,目前共有平安財險、安心財險等12家財險公司獲批了新車險費率系數。
據了解,新費率對車險自主核保系數和自主渠道系數進行了下調,并在四川、山西、山東等7個保監局轄區率先使用,費率調整之后,7個地區的車險保費最低折扣將進一步降低。
由此來看,商車費改,車險單均保費收入下降,渠道成本、理賠成本短時間內無法跟隨快速下降的情況下,中小財險公司車險業務想要盈利依然困難。
為了尋找出路,不少中小型財險公司也已逐漸重視非車險業務發展,試圖優化車險與非車險業務的保費結構,以改善或者提高公司整體盈利狀況。
從數據來看確實也是如此,去年上述59家險企車險保費占總保費收入的比例,已經從2016年的66%下降到了59%。
其中,還有30家財險公司的車險保費收入占比在下降,但總保費收入在上升,這些數據都從側面印證了財險公司非車險業務比重在增加。
以國泰產險為例,去年車險保費收入占比下降了30多個百分點,但公司總保費收入增長了1倍,這說明公司去年非車險業務增長迅速。國泰產險方面對《投資者報》表示,自從2016年螞蟻金服成功控股后,公司開啟了向科技保險的轉型之路,車險業務不再是第一大險種,取而代之的是責任保險。下階段公司的發展方向主要是回歸“保險姓保”,不斷擴大責任保險等產品的規模,為客戶帶來有價值的普惠產品。
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國泰產險的責任險費收入為8億元,同比增長超7倍。不過,去年公司的責任保險承保仍未盈利。
去年虧損排名第二的國任財險對記者也表示,公司將非車險作為轉型突破的重點方向,在內部將提高非車險考核權重,實施差異化費用政策和超額費用支持。據悉,今年第一季度,國任財險非車險保費同比增幅超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