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館藏是圖書館開展為大眾服務的基礎,特色館藏無疑是圖書館全部館藏體系中最精華的部分,是圖書館經過長期積累,在某一方面形成一定規模的,結構比較完整的文獻資源。擁有比較豐富的特色館藏,既是圖書館開展特色服務滿足讀者特殊需求的基本保障,又從人文的一極彰顯圖書館文化以及歷代圖書館員在館藏建設中的作用。本文以繁昌縣圖書館為例,對于縣級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的具體定位、特色館藏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然后對特色館藏的建設與利用提出了若干設想。
關鍵詞:縣級;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文化需求
一、特色館藏的由來與具體內涵
特色館藏最初的名稱是“特藏”,最早出現于1929年,系譯自國外作者瑪麗·魯德爾·科克倫刊登在《圖書館雜志》的一篇譯文《特藏之搜羅與管理》。國內圖書館特藏意識在20世紀20年代就已產生。1939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對于特藏文獻范圍有了規定為:金石、輿圖、善本、地方文獻等。并設立特藏部機構。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高教部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圖書館試行條例(草案)》,擴大特藏的范圍為:善本、稿本、精抄精校本圖書或地圖、樂譜、金石拓片、檔案、圖片、照片、顯微書影等,同時將特藏部列為圖書館常設機構之一。1987年國家教委頒布《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中“特藏”歷史性消失。但以“特色”修飾館藏的詞語搭配諸如“特色藏書”“特色文獻”“特色資源”“特殊收藏”等相繼出現。
特殊收藏是特藏中最穩定、最核心的部分,是衡量特藏價值最重要的因素。特殊收藏即“鎮館之寶”,是圖書珍本,古籍善本,罕見的手稿及特殊印刷品,其偏重稀缺性和珍貴性。隨著特藏概念的擴大,公共圖書館開始將專題文獻學位論文、專題數據庫等收錄于特藏名目之下,形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新特藏”。
二、國內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概況
特色館藏建設體現了一個圖書館文化底蘊、歷史積淀,是圖書館文化競爭力的核心因素。筆者通過檢索圖書館網站、查閱文獻發現國內公共圖書館尤其是省級以上的公共圖書對于特色館藏建設已經有充分的認識并且已經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各館創建特色館藏的過程中出現稱謂不一,類型繁蕪、形式各異的現象。但內容皆重在凸顯地方獨特性、區域性、稀缺性、及傳承性。比如杭州圖書館的良渚文化特色數據庫、杭州攬勝、杭州地方志、安徽省圖書館的安徽地方戲曲資源庫、徽派樸學、徽派建筑、館藏名人手札、安徽先賢、安徽美術、安徽雜技、安徽家譜、安徽戲曲、烽火江淮等;上海圖書館的世博信息、留學指南等;湖南省圖書館所藏的湖湘人物、瀟湘畫廊、館藏字畫、民俗民風、湖南家譜、湖南風情、湖南出版、地方文獻(湖南地方志、館藏地方年鑒等)等等。
三、繁昌縣圖書館探索建設特色館藏的概況及存在問題
(一)概況
繁昌縣圖書館始建于1959年。辦館至今,該館一直在挖掘及凸顯館藏特色上做了積極探索。在特色館藏的收集、整理及數據庫建設等基礎建設方面初具雛形。館內設有鴻軒閣、家譜館、鄉賢館三大主題館及資料室。“鴻軒閣”藏有繁昌籍臺胞謝鴻軒先生自1992年至2002年間連續五次所捐的精品圖書2398冊及部分楹聯作品。“家譜館”藏有繁昌籍地方宗室40多部姓氏宗譜。鄉賢館收藏和展示繁昌籍人士以及關心繁昌文化建設的仁人志士的各類體裁作品,包括個人紙質著作、家譜文獻、書畫作品、數字資源、音頻和視頻資料、工藝品、證書、獎杯等。已征集、收藏繁昌鄉賢作品近40部,國畫、書法作品50余幅。地方文獻閱覽室(資料室)收藏地方文獻及部分具有歷史性、藝術性、科學性等收藏價值的圖書。
2017年建立的地方文獻數據庫《春谷地方特色古籍數據庫》是圍繞春谷地方文化名人和地域文化古籍、族譜、志書、珍貴文獻資料的古籍資源庫查閱平臺。收錄地方舊志、地方雜記、地方名人、地方名宦、寓居名人、游寓荻港名人、古代學署藏書等七大專題,對研究地域歷史人文、傳承優秀文化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存在問題
(1)缺乏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館員隊伍。圖書館館藏建設本身就是學術創作。從事這項工作的人被稱為“智力建筑”的建筑師。而特色館藏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須有一支既有相關專業知識背景,又掌握圖書館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科館員隊伍。據筆者所閱《安徽省主要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狀況調查分析》顯示,安徽省圖書館界特色館藏建設之所以以文史方面為多是因為缺乏經濟建設及科技類知識背景的館員,局限了館藏建設范圍。為提升特色館藏建設質量及日后的開發和利用,圖書館應對現有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或者適當引進一些相關專業的人才。
(2)藏量低,收藏還處于起步階段。分析繁昌縣圖書館書目數據庫不難發現,上述所提三館一室藏書計9792冊,其中鴻軒閣2398冊,家譜館40冊,鄉賢館50冊,資料室主要藏書是長期以來歷代館員一般意義上理解的特色館藏,指有某種重要性的和較高收藏價值的藏書,比如《清代詩文集全編》一種便有800冊,此類“特色藏書”合計7000余冊,其中不乏精裝的普通文獻,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特色館藏。而記錄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的地方文獻藏量也較低,未成規模,系統性及收全率較差,特色館藏建設水平尚處于起步階段。
四、國內公共圖書館建設特色館藏的啟示
(一)明確特色館藏的定位
分析國內及省內各主要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現狀可以發現,各館特色館藏建設傾向于挖掘本地區的地理、歷史、人文、環境、物產等資源,注重搜集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獻作為特色資源。作為歷史遺存具有歷史文物性、藝術代表性、學術資料性“三性”基礎上的珍貴文獻稀缺的縣級公共圖書館應立足本地歷史文化資源,秉承“人無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優”的建設原則,將特色館藏定位到地方歷史價值的文獻資源領域,充分體現地方特色。
繁昌縣,西漢武帝元封二年(109)建春谷縣。境內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境內已查明或發現不同時期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群、近現代革命遺址等200多處,擁有國家一、二級文物150余件,其中,皖南土墩墓群、繁昌窯遺址、人字洞古人類活動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繁昌人字洞”是迄今亞歐大陸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渡江第一船”在繁昌縣登陸。孫村鎮中分村新四軍三支隊司令部舊址是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都是繁昌縣圖書館開展特色館藏建設可挖掘的信息資源,應結合自身實際確定特色館藏收藏方向,制定長期館藏規劃,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館藏體系。
(二)做好特色館藏的宣傳工作
圖書館建設特色館藏是為了讓讀者更好地利用,不能束之高閣,而應通過館內電子屏、宣傳欄、網站及微信公眾平臺對外廣泛宣傳本館收藏的特色資源信息。開展專題講座及展覽宣傳特色館藏,吸引有特殊需求的讀者前來利用圖書館特色資源,從而增加圖書館特色資源服務的效益。
(三)特色館藏數字化
資源共享是時代發展的要求,特色館藏只有被利用才能真正體現特藏資源的價值。特色館藏數字化是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的一個重要方向。將各具特色的館藏進行書目數據庫、專題數據庫以及全文數據庫開發上網,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館藏特色資源的利用價值,才能有利于館際之間和網上信息資源的共享,充分發揮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整體效應。
(四)利用特色館藏開展特色服務
為了提高特色資源建設的效益,需要對館藏特色資源進行開發和深入挖掘。特色館藏開發主要是指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原始的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延伸,提高原始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和時代意義。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經過適度包裝可延伸出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文化資源能夠轉化為文化生產力并對社會發展產生重要意義。比如,繁昌縣圖書館利用館藏謝鴻軒先生回文聯開發創新制造出墨玉石鎮紙尺、筆筒等文創產品,深受廣大讀者喜愛,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為特色館藏創造價值做出了嘗試。
四、結語
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是一項龐大的工程,是未來圖書館館藏建設的趨勢,本文以繁昌縣圖書館為例,結合國內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實踐的啟示,思考了縣級公共圖書館應依據當地社會經濟、文化需求收集保存獨具個性特點、有傳承性發展性的館藏資源以提升自身文化競爭力,為今后實現特色館藏創造價值做出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陳娟.國內公共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與服務調查分析[J].公共圖書館,2017(11):22-26.
[2]王一心.從圖書館特藏到特色館藏的演變考析[J].圖書館研究,2016(03):8-11.
[3]王雨卉.圖書館特藏概念廓清[J].圖書館論壇,2012,32(5):105-108,46.
[4]何智云.我國公共圖書館老年人數字閱讀服務實踐探究—以佛山市圖書館為例[J].公共圖書館,2017(11):48-52.
[5]王蕙.圖書館特色館藏的形成機理與構建方法[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1,(05):39-42.
[6]舒和新.安徽省主要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狀況調查分析[J].新世紀圖書館,2010,(05):22-24.
作者簡介:袁琴,繁昌縣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