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出導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及其團隊在8年教學研究和實踐基礎上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并適應本土學生的外語教學理論。旨在針對目前外語教學“重輸入輕輸出”和“學用分離”的弊端而提出,與krashen的輸入假設、swain的輸出假設和long的互動假設有明顯的不同,該假設將輸入與輸出相結合,采用“綜合技能法”組織課堂教學,適應了新課標和新高考改革對培養實用人才的需要。本文將在分析產出導向法理論框架的基礎上,探討將該方法應用于高中英語教學的可行性。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高中英語;可行性
2008文秋芳教授針對英語專業必修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提出了“輸出驅動假設”,主張輸出比出入的驅動動力大,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2013年文教授將該假設擴展到了大學英語英語學中,并闡述了具體實施步驟;2014年該理論更名為“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在之后的英語教學國際研討會上正式改名為“產出導向法”(POA);2015年文教授從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教學流程三個方面詳細解釋了POA的理論框架;2017年總結了POA的中國特色,并對之前的理論框架做出了調整。
一、產出導向法的理論框架
經過外語教學研究者和一線教師的共同努力,POA不斷發展和完善,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教學體系。包括三個部分,教學理念由學習中心、學用一體和全人教育組成;教學假設指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性學習和以評促學;教學流程包括驅動、促成和評價。其中,教學理念是指導思想,教學假設是理論依據,教學流程是載體和手段。
(一)教學理念
學習中心說不同于之前的“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教師中心說主張教師主導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不到發揮;是一種單項輸入的教學法,學生成為了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教學旁觀者;學生中心說雖然肯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設計者和促進者等多重角色地位被削弱,學生的學習得不到及時的引導,在已有知識的邊緣“掙扎”,學習效率不高。學習中心說倡導在教學應該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一切的教學活動都圍繞學生能學到什么而展開,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真正促進有效學習的發生,更符合學校教育的本質。
學用一體說提出打破“輸入”和“輸出”的界限,“學”和“用”的界限,鼓勵學生邊學遍用,學以致用,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通過呈現交際場景,引導學生學會在一定的情境中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將輸入性的學習和產出性運用相結合,這與新高考改革對學生的要求一致,浙江和上海高考試題中新增的題型“讀后續寫”就是講輸出與輸入有機結合的明證。
全人教育說主張教學既要注重工具性功能,也要強調人文性的價值,不僅要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也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如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形成,自主學習和合作意識。
(二)教學假設
輸出驅動假設將輸出做為教學的起點和目標,認為輸出比輸入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順序由之前的“輸入-輸出”變為了“輸出-輸入-輸出”;輸出促成指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通過輸入適當的語言材料和多種形式的課堂互動活動,在激活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拓展現有知識點和語言體系;選擇性學習指學生要將注意力放在能為產出任務服務的語言目標和交際目標上,而不是不加選擇的精心加工所有知識點;以評促學將評價視為了課堂教學的延伸,采用“師生合作評價”來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三)教學流程
驅動環節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處于“饑餓感”,從而有學習的緊迫感和壓力,教師通過微課、視頻等方式呈現交際場景來讓學生嘗試產出;促成環節指教師描述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學生對輸入材料進行選擇性學習;評價環節指教師和學生共同評價學生的表現,包括課上的練習評價和課下的產出評價。三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相互補充,有利于教學將教學落到實處。
二、產出導向法英語于高中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從教學目的來看,產出導向法回歸到英語教學本質,針對輸出與輸入失衡的狀態,以及“連聾帶啞”的教學現狀,POA倡導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實用型人才,學生既要學習語言知識,也要掌握語言技能,能用英語獲取信息和分析解決問題,也能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視野,顯然這與普通高中英語課程的標準一致。
從橫向看,不管是中初級一線教師還是高級外語教學工作者,都強調學習效果和課堂有效學習的發生;從縱向看,各個階段的教學都是為實現教學目的,培養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因此,在這個層面POA同樣適用于高中英語教學。
從教學對象來看,文教授認為產出導向法適用于中高級的外語學習者,即《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的A2以上水平。高中學生經歷了小學、初中至少6年的正規英語學習,已經掌握了大量的詞匯、句型和語法知識,能夠在一定的情境下表達自己的觀點,能簡單敘述個人背景和周圍環境,因此屬于中高級的外語學習者,滿足POA的要求。
從教學方法來看,產出導向法采用“綜合技能教學法”來組織教學。傳統的課堂教學割裂了輸出與輸入的關系,閱讀和寫作或者聽力和口語相脫節,課堂中輸入的比重遠遠大于輸出。POA強調聽說結合、讀寫結合或者讀寫說結合,通過設置多樣化的口頭和筆頭表達任務來縮短輸出與輸入的差距,提高課堂效率。
三、結語
產出導向法是適應本土外語教學的一種相對較新的方法,將其應用于高中英語教學不僅從理論上能豐富高中教學模式,也從實踐上能提升高中教學效果,既符合新課標和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也符合時代的發展趨勢。產出導向法在實施過程中面臨增加教師的教學負擔以及對不同層級學生存在不同影響的問題,但該方法的優勢和發展前景更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文秋芳.(2015).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4):547-558.
[2]張伶俐.(2017).“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有效性研究[J].現代外語(3):369-376.
作者簡介:陳琛(1994—),女,山西臨汾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