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是本科院校已經開設多年的一門人文類必修課,是語言文學性的基礎課,對提高學員的讀說寫能力和人文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課程基本理念是:堅持素質教育理念,遵循“回歸文本,挖掘人文”的基本原則,注重學員的語言能力和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培養,突出提高人文素養。
《大學語文》的總體目標是接受優秀文學作品和傳統文化的熏陶,了解相關文史知識,掌握文學作品鑒賞的基本方法,進一步打牢語文基礎,提高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具體表現在:能夠解釋文學作品的語言,掃除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的一般障礙,提高語言能力,能夠歸納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分析文學作品的能力,辨認文學作品反映的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拓寬知識面。能夠參與閱讀優秀文學作品,品味作品語言,感受作品情感,體會作品思想。能夠經歷作品鑒賞過程,受到不同作家的人文精神熏陶,體驗不同的寫作方法。能夠分享閱讀、鑒賞作品的心得,掌握文學作品鑒賞的基本方法。能夠賞析、分析和評價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確立“剔除糟粕、吸取精華”的鑒賞態度,能夠體會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樹立正確的文學觀、美學觀。能夠接受文學作品中愛國主義等方面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具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根據以上大學語文教學的課程標準,在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結構上,則可以按照作家生平及創作簡介、作品賞析、拓展閱讀三大部分設置,旨在通過這三個部分內容的教學實現《大學語文》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首先,在作家的介紹中,著重挖掘作家獨特的內在精神世界,使學員能更真切地體會文學史上這些豐富而不平凡的心靈世界;其二,在作品賞析中,注重培養學員根據課文提示及課堂講解體會、鑒賞作品的能力,豐富自身的情感和心靈世界;其三,在拓展閱讀中,旨在通過與課文相關的其他文章的閱讀提示引導有興趣的學員延伸閱讀。這種教學內容和結構,學員反映給人耳目一新,感嘆語文課原來可以這樣上,更為重要的是學員反映能夠隨著作家幸福、坎坷的生活經歷或喜或悲,能夠在作品里找到自己心靈的相通點。這些點點滴滴的學員反饋就是素質教育所要達到的效果。
教學安排和形式上,按照統一的課時安排及進度完成教學外,還根據教學需要進行了微調,安排作業及講評,播放教學錄像,進行演講比賽,精讀書目的介紹等等。另外,在教學課件的制作上,每課的底版設置都盡量與文本的內容和意境相吻合,充分利用圖片、聲音(朗誦、音樂)、視頻等多媒體,目的在于盡量地豐富教學形式,寓教于樂。并通過文本藝術特點分析、聯系自己創作實際講解,學員做作業及講評等方式,鍛煉和提高學員文字表達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通過演講比賽、書目介紹、上講臺朗誦或回答問題的方式,給予學員口語表達能力和公開演說時心理能力的鍛煉。
注重與學員的交流。首先,在課堂上,注意將講課的內容與實際相聯系,側重給予學員心靈上的指引。例如關于對人生的態度,如何面對軍人這個職業中必要的犧牲,如何面對困難,如何養成豁達的胸襟,如何學會獨處、善于傾聽,如何正確面對必要的應試等等。這是大范圍的心靈溝通。其次,充分利用作業的評語。每次作業我都給他們較為詳盡的評語,或就他們的作業進行評價,或就他們對某一問題觀點的探討,或肯定他們的漂亮瀟灑的字,或對他們的建議作出回復。作業成了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再次,課下通過大學課程網站或者微信等等方式聯系。學員通過這些方式或反饋教學的效果,或傾訴自己在生活、學習、情感上的困惑等等,通過這些方式能夠方便地彌補師生在課堂上有限的交流,教員從學員那里了解到更多部隊的實際生活。課下的交流不僅成了我們互相了解的方式,而且也成了師生友誼延伸的重要途徑。與學員的交往使我能夠迅速地了解學員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教學,并在與學員真誠的交往中,給予彼此心靈的力量。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備課階段一般需要做以下幾項工作。
首先,時間稍寬裕的情況下,盡量多地閱讀所講的作家的原著,正所謂要給學員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只有在充分熟悉了解作家的基礎上,上課才有“底氣”,也才能更好地把握授課的重點;第二,參閱多種版本的教材、網絡資源,就某些問題不講定論,而講學術界不同的看法,激發學員思考。這種做法不僅使得上課的內容豐富,同時也使我自己得到了提高,正所謂教學相長吧;第三,聽組里其他教員的授課,認真做好聽課筆記,隨時記下聽課過程中的感想,以便運用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去。這些聽課筆記使我不僅可以借鑒他們授課的思路、內容、形式,而且可以在聽課的時候了解學員的反映,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使教學更具針對性;第四,撰寫好教案,內容盡量翔實,最好有詳案,這可以更為細化自己的教學內容和安排,也為以后備課提供詳盡的參考。第五,對照課件熟悉教案,自己試講。課件的制作盡管是根據教案設計的,但要做到人機結合,還需要對照課件熟悉教案,默記有時候能夠更好地理清思路,必要時還是要自己試講,因為口語表達時往往會有新的思維的火花,可以充實到其中。
在上課階段,除了做好必要的課前準備以確保無誤外,我認為特別需要做到的是根據學員的反映有所調整,例如,有的學員比較活躍,進入教學情境比較慢,對作家生平介紹的興趣較小,所以就稍快稍略講解;有的內容學員比較感興趣,比就可以講得較為詳細。在學員聽力疲憊時,通過臨時拓展教學內容,聯系實際進行短暫放松,對個別不聽課的學員以婉轉的方式提醒,另外通過提問、互動的方式調節課堂節奏。注意觀察、了解學員對課程內容的接受程度,不僅可以在當堂課進行必要的調節,而且為下次課或者以后的課提供參考。為了記錄下教學的原態,很多課我都錄了音。一方面因為想留下學員對課上所講內容的反映情況,另一方面也是想記錄下課上臨場發揮的一些話語。
在課后階段,特別重要的是做好教學后記。如果另外在筆記本上記錄教學體會不方便,可以在教案旁加眉批的形式記錄下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感悟。這樣的好處是記錄起來方便,以后查閱和參考也有針對性;不足的是,不能很好地做一些小結或者理論提升,如果能夠兩者結合就好了。堅持做好這項工作,它是總結提高的重要手段。
作者簡介:管麗(1984—),女,漢族,江西南昌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語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