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緒論
(1)問題的提出。筆者所就職學院是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屬于典型藝術類院系,所在學校近年來實施各二級學院目標管理考核,其中學工方面考核實施細則中,對學風到課率基礎性指標要求達90%,發展性指標達92%,考核部門為學生處,最終結果作為考核對象業績、評優、推優以及干部獎懲、任用和二級單位經費劃撥的重要依據。2015年所在院學風到課率為88%,2016年所在院學風到課率為89%,情況并不樂觀。
(2)研究的意義。學風建設是高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保證,是學校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學校教育形象的體現。我院自辦學以來一直高度重視學風建設,為了促進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完善良好的學風建設機制,由我院黨總支牽頭組織,院學工辦輔導員協同配合,對其他兄弟院校的學風建設工作進行了調查研究,并提出改進學風的些許建議,希望對加強與優化我院學風建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3)研究方法。本次調研采用訪談法、資料分析法與系統分析法等,共電話訪談了兩所院校的輔導員,一所藝術類院校的在讀博士生,分別是中國計量大學生科院、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輔導員以及上海戲劇學院的在讀博士生,其中安師大新聞與傳播學院下設播音與主持藝術,空乘與禮儀等專業,學科設置與我院類似。
二、高校藝術類學風的內涵以及特點
(一)藝術類大學學風建設的內涵
在文史理工學院的學風一直較為穩定良好,而藝術類學院學風一直普遍較低也被研究者認為理所應當的事實忽略了被研究的價值。其實學風建設一直是教學與管理相輔相成的結果體現,存在的缺陷是值得研究者深思與作為的。隨著教育對象從90后逐漸轉為00后,學風建設的內涵應該也與時俱進,因此我們必須對學校管理、教風、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入挖掘。
(二)藝術類大學學風建設的現狀與特點
筆者此次調查的三所高校均沒有學風目標管理的考核要求,同時沒有對教學促學風納入考核。三所高校促學風的方法如下:
(1)安師大新聞與傳播學院促學風的方法大體與我院類似:一是學工辦輔導員進課堂管理,及時了解到課情況,曠課節數依學生手冊進行處理并掛院網公示;二是教務處定期派教學督導進課堂,如果督導發現課堂學風較差會直接反映到本院教學副院長,副院長再將情況轉給任課老師及所屬輔導員。
(2)中國計量大學生科院促學風的做法是:①成立學生學風督察隊,定期將督查情況反饋到各年級輔導員;②每個學院非常重視一年一度的全校性的學風特優班評比,但此學風的概念是廣義的,包括本班的掛科率、四六級通過率等;與我們院相同的是,他們的學風到課率也作為班主任年度考核的指標之一。
(3)上海戲劇學院主要是由教務處組織任課老師進行點名,各系部沒有設置輔導員崗位,行政由系部秘書負責,班級是班主任負責制,班主任既管專業教學又管學生的日常。
在調查中,根據其他院校的采訪與我院的實際結合得出藝術類高校學生學風的特點:①學生上課紀律意識較差,遲到早退現象較多;②上課抬頭率底,不少學生上課沒有帶課本記筆記的習慣,習慣坐后排低頭玩手機;③學習能力與動力較欠缺,大學倡導的自主學習導致學生不會學,不愿問,不想做,因此久而久之學習的能力下降,動力減半。
三、影響高等藝術院校學風建設的主要因素及影響
(1)管理者與學風的關系。學院的管理者包括院領導以及學工辦輔導員等,筆者作為學院輔導員,承擔了學生的育人與管理雙重工作,良好的學風建設不僅依賴于學生的個人素質,更需要學院營造良好的學風氛圍,上述談到的幾所院校在促學風的做法上也頗具成效。特別是藝術類院校的學風建設,管理者們必須想辦法打出促學風組合拳,讓學生們感受到學院對學風的重視程度從而不敢曠,不敢逃。
(2)教風與學風的關系。筆者通過走訪班級、查課等統計數據來看,學風到課率差的班級往往教師講課缺乏吸引力,照本宣科,不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或者缺乏管理課堂的意識,例如沒有點名的習慣,平時成績分學生之間并無差別等。教師是教育者,充分發揮教師在學風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可以提高和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習效果。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又能對教師的教學起到鼓舞、促進的作用,促使教師積極地改進教學,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總之,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使學習能夠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只有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與學生的主動性結合起來,才能使教學過程收到圓滿的效果。[1]
四、建立與培育藝術類高校優良學風的對策
(1)加強學生的支持服務,嚴格教學和學生管理。我院現已實行由領導班子牽頭,教學學工聯動,設立日常院檢學風制度。學工辦負責每天匯總點名名單,及時跟進學生曠課預警及處分,結果同步公示在班主任QQ群以及學生QQ群。在教學管理中,任課老師應普及應用教務點名系統,教學辦定期抽查教務點名系統使用率,達曠課六節即取消課程期末考試資格,從制度上約束學生,從而營造良好的學風氛圍。
(2)以教風促學風,充分發揮教風主導作用。教師嚴格執行校歷、教學進度表、課表、作息時間表,按照“學術研究無禁區、課堂講授有紀律”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依據學校相關制度,每天須做好課堂點名、利用正方教學管理系統、BB平臺等信息化手段,靈活采取點名、平時測驗、課堂提問等多種形式開展。對不遵守課堂紀律的學生應用適當的方式進行教育,不能放任自流。對曠課人數占應到人數的30%以上的情況或者課堂紀律特別差的班級和學生,應在課后及時反映給教學辦。
(3)通過完善學評教制度,和諧促學風。在筆者與教師交談中得知,學評教制度往往是促學風管課堂的最大阻力,一旦有教師課堂管理嚴格,則此教師學評教分數較低,而學評教又是影響教師職稱評優的重要參考依據,因此改革和完善學生對教師的學評教制度,使評價更趨合理。
(4)將學風教風建設工作納入各單位年度考核內容,建立學風教風建設的長效機制。學院將學風教風建設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科學制定學風教風評估指標體系,將學風教風責任制、教學基層組織建設、教師教學評價、學生學業評價體系改革、基層黨組織建設學風教風工程等指標納入評估指標體系,將學風教風建設工作評估結果與院的業績津貼掛鉤。
參考文獻:
[1]劉雅靜,孫世明.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頁.
作者簡介:柯露露(1988—),女,安徽蕪湖人,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