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希鳳
摘 要: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方向,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農民的意識形態、農業生產水平等要素,都會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產生影響。本文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以及發展對策進行探討,旨在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 新農村建設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5-00-02
引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地理面積廣闊,農業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產業,也是保障人們基本生活的產業。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新農村建設工作如火如荼,我國農村的耕地面積越來越少,但是人們對糧食作物以及各種蔬菜水果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因此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方向。與此同時,農業產業化意義重大,產業化是解決農村與農業發展問題,提高土地集約經營水平和規模化經營水平的關鍵。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各地根據各自的資源稟賦,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設置,并且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以提高農產品的適應性,促進當地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
一、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意義
1.破解糧食安全問題
糧食生產安全管理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的糧食產量有所增加,而且不斷突破,但是在農業產量不斷提升的背后,卻出現很多問題,例如農民生產過程中的成本較高、農業生產經營風險較高、農民的生活消費困境大,而且一部分農民的種糧意愿急劇下降。農業副業化、農民老齡化和農村空心化現象也已經成為農村地區發展的主要威脅。農業產業化發展是破解這些問題的關鍵,能夠對當前農業生產過程中面臨的潛在威脅進行解除,從而有效提高農民的收益,減少農民支出成本,對于解決當時的糧食安全問題有很重要的意義。
2.解決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
由于傳統的農業生產效益偏低,這將導致農民逐漸流向城市,開始在城市謀生活,留在農村的高齡人員越來越多,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勞動力短缺是農村地區面臨的實際問題,很多國家也都存在類似問題,但是某些國家的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較高,對勞動力老齡化現象進行有效控制和解決,因此,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和產業化程度,加強對農業機械的應用,對于解決我國農村地區勞動力老齡化現象具有積極的作用,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3.有助于緩解城市病
隨著城鎮化發展不斷增速,人口逐漸從農村轉移到城市,而且在遷移的過程引起了很多其他問題,比如交通擁擠、失業率升高、住房危機、財政危機等,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改造,可以促進農業生產模式不斷創新,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從而不斷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支持。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產業化發展是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徑,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傳統的農業生產規模較小,以農戶分散作業為主,單一的作業模式會導致農業生產規模得不到擴大,而且農業產業價值得不到體現。隨著新農村建設不斷推進,政府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積極開展產業化建設,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產業結構越來越合理,而且對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各項工作進行持續推進,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2.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2.1政府的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政府的重視程度直接決定了農業發展水平,雖然當前政府部門對農業產業化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農業產業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很多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更低,政府反而重視工業生產,對工業生產抱有極大的熱情,從而導致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不高。
2.2農業合作組織成長不足。農業合作組織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社是促進農業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當前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在農業合作組織的建設過程中還面臨較多問題,比如合作社的規模不大,管理不嚴格,而且合作社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國家對農村專業合作社以及相關組織的扶持政策不夠,因此導致專業合作社的成長受到阻礙,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發展。
2.3土地資源不足。充足的土地資源是開展農業產業化建設的重要保障,因為產業化生產必須要有足夠的土地資源,用于農業生產園區的建設。但是當前很多地區的土地資源不夠,盡管我國并沒有限制土地流轉,但是在流轉過程中存在很多不規范的行為,導致農民的土地資源不能抵押,宅基地及住宅無法流轉,進而導致可以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資源越來越少,農業經營規模無法進一步擴大。
三、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業產業化發展策略
1.以市場為導向,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
市場是農業生產的風向標,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必須要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的需求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不斷創新,才能有效提高農業產業生產水平,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使得產業結構設計更合理,真正提高農民的收益水平。首先,要以市場為導向,建設標準化的生產示范基地,實現規模化生產,根據當地的農業發展趨勢、自然環境條件等為基礎,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調整,使得農產品生產質量不斷提升。其次,要重點發展特色產業,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特色是一個重要的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必須要培育當地的特色產業,結合人們的實際需求,加強特色產業培育,提高農產品價值。
2.推進技術進步
技術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重要支撐,科學技術應該始終貫穿于農業生產過程中,對各種種植新技術、栽培新技術、農機技術進行宣傳推廣,促使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升。第一,加強農業技術創新。在農業產前要加強農藥、種苗、種子、化肥等各種原材料的準備,在生產過程中要對栽培模式進行創新,對灌溉方式、產后儲藏以及加工等各個環節進行控制,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實現產銷一體化發展。在綠色生態農業生產理念下,要積極加強綠色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每一個生產環節進行改進,培育良種,并且不斷完善栽培技術管理,使得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升。在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加強對各種新型栽培技術的研究,在栽培技術研究過程中投入更多資金,并且要不斷轉化栽培技術研究成果,使得新型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推廣。第二,加強農業加工技術創新。為了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要實現對農產品的深加工,挖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比如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可以加強名優產品認證工作,對名優產品進行高效管理,提高名優產品價值,再配合后續的生產配套體系,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3.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工作
土地流轉是農業產業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土地的流轉可以解決農村高素質勞動力流失的問題,也可以穩固農業基礎,所以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工作,對土地流轉流程進行規范。首先要加強對農戶的教育,對土地流轉的作用、意義進行廣泛宣傳,讓更多農戶知曉土地流轉的作用、效益,而且不斷拓寬農村群眾的視野,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開展土地流轉,確保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其次,為了規范農村土地流轉過程,必須要建立專業的土地流轉交易平臺,成立市(縣)、鄉、村3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在日常工作中定期開展土地流轉信息收集、整理、發布,各種土地流轉合同服務,不同層級的土地流轉服務平臺要針對不同層級的群眾給予幫助,給農戶講解土地流轉的規章制度和流程,使得土地流轉過程變得更加規范,減少農戶私下流轉行為,減少矛盾糾紛。還可以建立專業的監督管理機構,成立土地流轉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鎮、村二級土地交易服務網絡,及時將土地流轉結果公布出來,接受農戶的監督,減少流轉過程中的不規范行為,預防農戶之間的糾紛矛盾。第三,擴大流轉土地規模,實現產業化經營。為了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持續開展,必須要擴大農村土地流轉規模,促進土地流轉之后各個產業實現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要根據當地的農業生產情況,科學規劃農業板塊,優化現代農業遠期發展規劃,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區域化布局和市場化運作,提高農業產業收入。
4.推廣新型農業生產主體建設
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對傳統的農業生產組織進行創新,加強對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的建設,進一步培育新型農業主體,例如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推廣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將土地資源用活,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度,打造設施農業園區、畜牧養殖業園區,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升級。在新型農業生產主體建設過程中,要完善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管理制度,加強對專業化的管理人員的招募和培訓,不斷提高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的管理水平。另外,在新型農業生產主體建設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加強對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的應用,用活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積極推廣“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中介服務組織+農戶”等新型經營模式,使得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可以得到有效解決。
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不斷轉變理念,加強對農業產業化的認識,從農業生產創新的角度出發,對本地的農業產業結構進行重新調整,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挖掘農產品的附加值,利用市場化管理模式加強對農業產業的管理,從而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促進農業生產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生產。
參考文獻
[1]武付華.當前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J].鄉村科技,2015(08)
[2]王思睿.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與農業現代化建設問題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7(01)
[3]劉春香.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商業研究,2006(10)
[4]張慧霞.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信息,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