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斐
【摘要】語文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下,作業設計與評價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兼顧基礎知識的鞏固與能力的發展,讓學生在作業練習與評價中,獲得滿足、愉悅和成功的體驗,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艮好的基礎。
【關鍵詞】語文教學 作業設計 優化
在新課程改革下優化作業設計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本文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類型入手,對作業設計的優化進行簡單的探討。
一、操作型作業,提供活動機會
一位教育家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于他的手指尖上。”讓學生動手操作,多種感官協同活動,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深刻。
(一)繪畫型作業
學完課文后,讓學生把所學的內容畫下來,以形象的直觀性促進理解的準確性。如學習了古詩《江雪》,讓學生根據詩文畫一幅“雪天垂釣圖”體會孤舟獨釣的凄情景象。
(二)實驗型作業
學完課文后將所學的知識實踐一下,以思維的可顯性促進理解的科學性。如學了《曹沖稱象》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驗證課文所學的辦法。
(三)制作型作業
有的課文在學習之后,讓學生按照課文的介紹完成一個小制作,既加深對課文內容理解和深化,同時又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
二、自主型作業,提供選擇的機會
素質教育以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前提,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更強調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實現由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的過渡。因此,教師有意識的設計多樣化的自主型作業,讓學生針對自身情況進行選擇,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精神。
(一)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和難度
學生的語文能力存在著差異,教師要設計難易有別的多梯級作業,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讓好的學生吃得飽,差的學生吃得了。如學習了古詩《小池》后,可以設計以下幾項作業。
A、背誦、默寫古詩《小池》。
B、《小池》描寫了怎樣的一幅畫面?發揮想象寫段話。
C、學習楊萬里的另一首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比較兩首詩中所描繪的景物的異同:
A是鞏固練習,旨在積累語言。B是寫話訓練,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c項作業是期望學生遷移學法,提高閱讀能力。這三項作業難度依次提高,分別適應于各個層面學生的學習需要。
(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自主選擇作業的形式和完成方法
如在指導學生閱讀中,學生在做摘抄時,有的摘抄優美的詞句,有的摘抄精彩的段落,有的寫自己的心得體會,總之,都起到了讀有所獲的目的。
三、創造型作業,提供表現的機會
學生都是極富個性的生命體,他們對教材的理解和詮釋也極富獨特性和創造性。“創造型”作業就是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知識,適當地對文中人物進行心理剖析,對文中情境進行想象,或把課文改編為課本劇進行表演等。如學了《凡卡》后,讓學生續寫《凡卡的信寄出以后》。
四、鑒賞型作業,提供拓展的機會
鑒賞作業是指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觀賞資料線索,背景介紹進行鑒賞活動,一方面鞏同、應用、深化所學的知識,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文化積淀,豐富知識背景。如學習《月光曲》之后,讓學生親耳聆聽一下貝多芬的《月光曲》;學了《十里長街送總理》后,推薦學生課外閱讀《大地的兒子》。在小學語文課文中有不少是介紹我國名勝古跡的,在學完這樣的課文后,布置學生收集與課文有聯系的圖片進行欣賞,然后展開相應的活動。如學完《桂林木山水》、《長城》后,可讓學生收集有關圖片,了解祖國壯麗的山河,抒發濃烈的愛國之情。
五、活動型作業,提供體驗的機會
“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語文學習的天地很廣闊,要把語文作業設計與社會生活聯系,使學生在社會實踐、家庭生活中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
(一)用生活豐富作業內容
如春天來到的時候,可布置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的足跡。可搜集贊美春天的詩歌、散文,舉行“春之聲”誦讀會。可以寫與春天有關的任何題材的習作。
(二)將學科知識與語文作業結合起來
如學習了小數點,可讓學生編數學故事《小數點漫游記》,讓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開放性的作業,能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效的激發傘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的拓展學習的空間,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個性,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六、結束語
小學語文教學是關系到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的重要階段,語文作業的設計是實現教學目的、強化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力爭通過優化作業結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