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要】在現代民主政治的國家治理體系中,國家的權力是屬于人民的,實現民主政治的重要前提條件是人民來掌握政黨進一步控制國家的權力。國家通過政黨來實現國家與社會的互動,政黨在國家和社會之間,成為了民主政治的一部分。在政黨、國家和社會三者之間,政黨一般被看作是社會與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紐帶,并體現為國家治理運行載體。本文將詳細論述現代社會政黨與國家治理的關系,并從中闡述二者之間的作用邏輯。
【關鍵詞】政黨 國家治理 關系
一、執(zhí)政黨掌控國家治理運行的載體
政黨政治是現代國家的發(fā)展邏輯趨勢,政黨的產生可以稱為人類最偉大的政治發(fā)明,是現代“政治發(fā)展的一個關鍵的分野點”。同時,政黨也是現代政治運行的核心主要力量。在政黨、國家和社會三者之間,政黨一般被看作是社會與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紐帶。國家通過政黨來實現國家與社會的互動,政黨在國家和社會之間,成為了民主政治的一部分。從現實政治運行的過程中看,政黨一般通過贏得社會,進而贏得人民的授權、從而掌握國家的權力來進行執(zhí)政的。
作為掌控國家政權的運行載體,執(zhí)政黨不僅是控制權利機制和行為規(guī)范制度的有機統(tǒng)一,并且是聯(lián)系、整合客體的橋梁,直接關系到政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所以,當代世界各國的政黨,凡是已經或者是準備執(zhí)政的,都很重視執(zhí)政方式的現代化設計和建設,以期能夠更好地表現和實現本階級、階層或集團的切身利益。
二、執(zhí)政黨的價值主張對國家治理機制的影響
第一,利益表達作用和利益整合的功能。一般來說的話,政黨的最重要的職能就是利益的表達。世界上所有政黨都不得不履行這一項職能。特別是在現代社會重,階級分化日益嚴重和加快,以及日益多元化,各種利益關系非常錯綜復雜,各種利益的訴求也愈益強烈,現代社會的這種發(fā)展趨勢,要求政黨比以前更有效率地發(fā)揮利益的表達和利益整合的政黨職能。利益表達的作用大小與程度決定政黨的生命力。利益的整合功能“就是把各種要求變成重大政策選擇的功能”。這是政黨的一個重要職能,它能把大量分散的個人、集體或集團的利益訴求,整合為一套能夠作為有效決策基礎的重要選擇方案,進而整合大批的政治資源。
第二,綱領和政策的制定功能。政見需要被政黨來提出來讓人民選擇,政治綱領就是一種政黨向人民宣告的政治目標和承諾,以及明確表達的政治主張和立場。政黨的最重要功能是制定目標以及努力實現本黨的政策主張,更深入的來說,這些是政黨產生和存在的主要現實理由。政黨具有直接決定或者直接影響政策制定的能力:政策的決定和制定可以由執(zhí)政黨直接來決定;處于在野地位的政黨對政府施加壓力和影響則可以通過議會、社會講壇以及其它渠道實現;并且參政黨也能通過和執(zhí)政黨的合作與談判施加對應的影響。政黨的政治綱領、政策主張和價值目標,都很有可能轉變成為現實的政策主張,影響社會政治生活。
第三,政治社會化和政治動員的功能。政治的社會化是指個體整合形成某一個特定社會所需要的政治信仰、態(tài)度和行為過程。如何對待政治的制度、政治的生活方式、政策和個體政治觀念的發(fā)展等問題上對它都有體現。政治的社會化是政黨的非常重要功能之一。政黨通過多元的方式、多元的渠道、多元的手段來進行社會的政治互動,在政治社會化的組織、集體與社會個體之間相互傳播政治文化信息,來傳播政治文化,教會社會個體,鞏固政黨的政治統(tǒng)治,推動政黨的政治發(fā)展。
第四,提名候選人和政治錄用的功能。每種政治體系者必定通過民意機構、行政機構和政黨的各級機構,用某種方式選用人員在政治機構中擔任各種角色。政治體系的容納范圍和擔任政治角色者的代表性是通過政治錄用功能來決定的。現代的民主體系是基于公民能夠通過定期選舉來控制精英人物。在一方面,公民能夠在競爭的選舉者中來進行選擇,挑選政治傾向和自己最為相近的人或者那些他們最相信的人;在另一方面,選舉的存在會使那些精英人物因為期待選民的支持而努力地工作,爭取盡可能得到好的業(yè)績。
三、執(zhí)政黨主導國家治理的路徑選擇和方向
國家治理是一種在國家的范圍內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合作管理,這種合作管理是由國家政權的所有者也即是說國家主權的擁有者、國家政權的管理階層,以及利益相關者等多種的行動者相互關聯(lián)的載體,國家治理的目的就是要增進公共的利益、維護公共的秩序。國家治理也就是說是“國家的最高權威通過行政、立法和司法機關以及國家和地方之間的分權,從而對社會實施控制和管理的過程”,是“執(zhí)行一定的政治理念,始終圍繞著特定秩序,對公共事務進行調控、引導和支配,保持良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善治狀態(tài)和過程”,執(zhí)政黨主導了國家治理路徑的選擇,并直接影響最終的治理成效。
國家治理的內涵相對豐富,決定國家治理的是否好壞有三個評價標準:第一,國家的管理階層是否向國家主權的所有者負到責任。假如官員只是向自己負責,而不向民眾負責,他們就不是一個優(yōu)秀的治理者,也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與擁護。第二,假如只是一個主體發(fā)揮它的作用,其他所有的行動者都消極無為,這樣的合作管理是否能算做是成功的。第三,公共利益、國家利益和國民利益,這些利益是否都能得到保護和增進,公共的秩序是否能夠得到維護。
國家治理的路徑和選擇,顯著地受執(zhí)政黨的影響,執(zhí)政黨通過發(fā)揮利益表達作用和利益整合的功能,制定綱領和相關政策,提名和掌握政府執(zhí)政權力,實現政治主張的社會化,進而影響和改造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因此,政黨理論和國家治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耦合性,并且呈現相互交織的體系,在現代社會經濟運行模式下,政黨作用應該更多置于國家治理的分析框架之中;同時,在分析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更多關注執(zhí)政黨的作用和影響。
參考文獻:
[1][英]米勒、波格丹諾主編.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鄧正來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
[2]林尚立.執(zhí)政的邏輯:政黨、國家與社會,復旦政治學評論第三輯[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3][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小G.賓厄姆·鮑威爾著,曹沛霖等譯.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東方出版社,2007.
[4]徐湘林.轉型危機與國家治理:中國的經驗[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
[5]陳春常.轉型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