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周國
【摘要】在大數據環境下,電力公司也要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因為當前我國電力公司的營銷模式被多類元素左右,與當前的發展模式可能會有沖突。筆者通過解讀在大數據視野下電力銷售管理的價值與可能出現的缺陷,集中精力探索了電力銷售的創新渠道,為公司的全方位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數據,希望筆者貢獻自身的綿薄之力,為相關行業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大數據 電力營銷 創新思維 探究
在信息化技術無孔不入的時代,假如公司僅僅站在傳統的角度來審視電力營銷,已經無法完成在市場中的競爭,這樣的公司已經站在了被淘汰的邊緣。在大數據時代,為公司獲得的數據化材料,能夠讓公司獲得第一手資料更多,正確認知電力營銷管理的必要性。從設計觀念、銷售模式、創新協作等層面實施探尋,為電力公司管理與技能的創新奠定基礎。
一、大數據視域下電力營銷存在的意義
電網迅速發展和參數多元化的形成,讓電力領域需要對大數據的處置模式有所了解,如此方能變更電力公司在時代背景下的處置模式。伴隨各種信息的大規模集成,電力公司獲得參數不但必須保存,還必須進行電量的統籌與研究。所以,電力公司的銷售管理必須跳出傳統思維的定式,使用更多的數據化的解析與處理,才可以讓電力公司的創新化管控更為得力。透過創新電力公司的銷售管控,能夠讓繁雜的電力管理活動變得更為高效與便捷,并且可以讓電力銷售的模式更為創新化。
二、基于大數據的電力管理創新研討
(1)使用大數據對客戶實施準確定位、推動個性化銷售的成型與進步。大數據的繁多訊息的解析能夠完整解讀到電力公司的消費群體與消費行為,進而準確判斷用戶的忠誠度,而且,依照這部分訊息來解析與研究出有關消費群體的特征,進而構建目的性更為明確的銷售模式,讓電力公司完成電力銷售的精細化與性格化。社會的不斷發展與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讓消費群體所關注的消費品也變革更為多元化,電力公司未來針對消費群的營銷更應根據其特征來,這也讓電力公司的服務與電商商品的品質有質的飛躍,電力銷售效率更高。在以后的電力系統的發展階段,電力銷售應向個性化進化。
(2)促成電力銷售數字化。電力銷售的數據化必須在公司日常中進行滲透,并讓電腦科技與與公司管理融為一體。另外,應在資金管理層面使用電腦的有關軟件,讓電腦進行參數分類與處理。第一,對數據的搜集與種類劃分、儲蓄等工作必須派遣專人進行管控。將員工的權利與業務進行明確,讓員工間的分工細節更為清晰,更能夠恪盡職守。第二,強化對有關員工的數據培訓,提升其對數據解析與運用能力,對銷售的管理軟件應活學活用。而且,銷售的模式應緊跟科技發展潮流并充分考慮到風險的不可控性,例如目前使用的較為流行的銷售平臺,包含微博、微信等。使用這部分軟件,能夠讓公司的形象顯得時尚、高端,提升公司的名譽度。此外,因為基于電力銷售的核算效率偏低,此時,使用大數據來減少人為的失誤,進而提升電力公司內部的銷售品質與銷售效果。
(3)打造電力公司信息化系統團隊。電力銷售的管控團隊的管控水準直觀地影響到電力公司的電力營銷狀況,進而讓公司的獲利水平被限制。所以,應打造技術能力過硬的高素養電力公司信息化系統團隊。應強化對電力銷售管理人員、相關員工的培訓力度,持續提升電力銷售員工的理論能力與實踐能力,如此方能夠確保電力銷售的管控水平。
(4)透過創新合作降低電費回收的風險。適度地強化電費的回收管控力度,為電力公司的常規運轉打下基礎。電費回收通常是電力公司運轉的前提,所以必須完成創新性的電費回收管控體制,如此可以讓電力銷售管控變得更為順暢。比如,能夠從電費風險的源頭實施解析,透過大數據的訊息資源,對用戶中的資金流動狀況實施解析也發現,把電費回收風險管控在特定的范疇內,還能夠完成電費擔保周期的模式,對用戶實施高效、有針對性的管控,依照電力使用狀況與產出能力實施比較,并且分析客戶稅負成果比較,使用大數據系統核查客戶的個人訊息,逐步完成流程化管控。
三、結束語
電力公司銷售管理創新本質上是一類運營模式,最為重要的目的是為了開拓電力市場。在大數據環境下,電力公司必須關注銷售與服務項目開展的各類狀況,從本質上變更傳統的思維理念與銷售模式。
參考文獻:
[1]林媛.論新技術、新架構下大數據的電力營銷管理創新研究[J].中國市場,2017,(13).
[2]劉松,楊傳旭,王浩.提升電力營銷系統數據質量真實性與可靠性的研究[J].數字化用戶,2017,(42).
[3]王志堅.基于大數據平臺的電力營銷信息化建設分析[J].內蒙古電力技術,2016,(4).
[4]吳普劍.大數據背景下電力營銷市場行業發展趨勢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5,(23).
[5]喬麗宏.借助營銷自動化系統深化電力營銷稽查監控工作[J].科技展望,2015,(35).
[6]辜小琢.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電力營銷數據挖潛分析研究[J].科學與財富,2016,(11).
[7]尚繼武.“互聯網+”時代下電力營銷模式的應用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