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彤 王明霞
【摘要】近年來,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趨勢愈來愈猛烈,互聯網行業的猛增也不例外,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增長,人們對于互聯網滲入生活的程度和方式也越來越高要求和高標準。英語外刊選讀課程作為當代大學的新興課程,一直以來以傳統的教學模式展現向社會,但現在看來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當代大學師生的需要。本篇論文中,我將用五個板塊的內容較為詳細地分析并研究互聯網資源對英語外刊選讀課的輔助與促進,通過互聯網教育資源的現狀背景入手,結合英語外刊選讀課程當下所面臨的問題,參考國家經濟發展和互聯網技術政策支持,給予一定的策略及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 英語外刊 傳統教學
一、引言
英語外刊選讀作為涉及英語方面的本科生需要學習的重要課程,越來越多的受到了人們的關注,但同樣也存在著一些令其停滯不前的因素。但其中由于傳統教學模式而造成的影響尤為重要,互聯網+近幾年以來也是正值高峰,而正確利用好互聯網資源可以對英語外刊選讀課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互聯網教育資源現狀
1995年,尼葛洛龐帝——美國的未來學家,在他的《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描繪的一番圖景,在現在看來,正在逐漸趨為現實。如今互聯網的發展速度正在以指數爆炸形式深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而它所具有的魔力也正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學習和交流方式。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學者將ipad與學習相結合,而不是一味地用來玩游戲看電影,這正是因為學者們看到了ipad的模擬圖書風格和富媒體性這兩大特征,正確利用互聯網技術和資源資源更好、更全面的進行學習。不僅是ipad,kindle作為一個電子書也被大家公認為是學習英語的最好工具之一。自帶的詞典功能能夠在聯網狀態下隨時做到“哪里不會點哪里”的及時翻譯功能,也被很多學者利用到英語外刊的閱讀當中去。再看現如今市面上的教育APP——背單詞的“知米單詞”“和“百詞斬”,查單詞的“有道”和“金山詞霸”這兩大巨星,還有英語課程專項學習的“新東方”和“考蟲”等都有他們自己的教學機構和APP。教育資源不再局限于紙質版的圖書教學,而是從生活走進課堂,彌補傳統教學上的困境。
三、英語外刊選讀傳統教學所面臨的問題
(1)教學方式的不適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都是以老師為主導,通過板書結合PPT的形式進行授課。但這樣的傳統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僅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缺乏創新性,只是單純的填壓式教育,從而也很難達到最初的教育目標。
(2)教材過于陳舊。相對于精讀、泛讀、語法等英語專業的傳統課程而言,外刊選讀課還是一門比較新型的課程,教學經驗相對不足,教材、教學方法均難免存在問題,并且目前國內外刊閱讀課教材編寫還未形成統一、成熟的指導原則,很難跟上社會的發展和行業的就業需求。教材內容陳舊,時代感和現實感不強,難以滿足學生需要和激發興趣。課外閱讀材料缺乏,館藏匱乏。就教學來說,片面強調課堂教學,違背了語言學習的根本規律。
四、利用互聯網資源輔助教學的具體策略
(1)背景知識的立體化。傳統閱讀教學過程中往往對背景知識或是忽略或是簡單介紹,然后開始指導學生閱讀。在基于互聯網時代的閱讀課程,可以一改以往的風格而是做到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將背景介紹立體化,也就是說可以教導學生利用網絡,尋找有關視頻或圖片或文字,通過小組形式進行PPT匯報,完整生動地呈現出來。這樣不僅使背景知識的介紹更清晰完整,而且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起到豐富課堂內容,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提高教學效果。
(2)下載或訂閱國外著名刊物網絡版。目前國外著名刊物除了發行傳統的紙質版本之外,大都都開發了各自相應的網站,其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體育、娛樂等各類新聞。以TIME、The Economist、Readers Digest、English Digest等為代表的著名刊物均有電子版和紙質版,有些為了輔助kindle教學推出了mobi格式,但有些需要收費學習。
(3)課堂APP的參與。作為一個當代大學生,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性來事半功倍也是應該學習和研究的。“藍墨云班課”之類的課堂APP不僅能夠實現三種形式的教師點名,而且還能打破傳統的紙質作業提交,能夠在線限時完成并提交主講老師的課堂作業。與此同時,主講老師能夠隨時上傳相關教學資源供學生瀏覽閱讀,也可以在課上開啟“舉手”和“搶答”兩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問題提問,并根據學生在APP上的經驗值對期末課堂表現進行評分,以此來達到互聯網與教學的充分利用。 五、策略可行性 (1)建構主義理論。在皮亞杰和維果茨基自勺‘‘認知發展研究的建構主義理論中,為網絡輔助外語教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在皮亞杰的“認知結構說”的基礎上,隨后維果斯基又提出了“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它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并且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理論。
維果斯基認為,個體的學習是在一定的歷史、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的,社會可以為個體的學習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進作用。
(2)政策支持。2015年3月起,自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就迅速演變為一個熱詞,引發了產業界和學術界等各個方面的廣泛關注。近年來我國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舉措與政策,目的是為了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同時也對教育信息化也提出了明確要求,而這些舉措與政策也為英語教學資源的整合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中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了充分利用先進科學技術及優質資源來構建高效、先進的教學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教育部也明確指出了今年來的工作重心就是教學資源的整合及優質生態資源的利用共享。同時也啟動并實施了“網絡學習人人通”“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可見我國對教育資源整合與共享的決心。
(3)基礎保障。政策上的支持當然是不可或缺的,為了實現英語教學資源的共享,基礎保障也是重中之重。正是因為我們所在的環境是一個互聯網環境,既然是互聯網環境,那就一定少不了技術的保障。而人員、技術和建設這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近年來隨著教學資源整合的不斷深入化,各大高校也在此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就,無論是在資源的全面性還是在教學資源的質量上也都有了飛躍性的提高。這不僅使得我們有了堅實的基礎保障,而且網絡幾乎已覆蓋在各大高校的每一處,無論我們身處哪里都能享受到最權威最及時的一手資源。再加上現代無線網絡的推廣,消費者享受資源的過程也變得越來越輕松便捷。
(4)時代之需。在這個互聯網飛速運轉的時代,教育的資源整合與共享是必然產物,也是現代教育的需要。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教育也必須為之改變,如果我們繼續墨守成規,那么現代教育將陷入僵局。我們所處的大環境正在進步,所以我們所處的互聯網環境也是需要我們每個教育學者的與時俱進。我們應當不斷地開展校際合作,并不時地進行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優質資源整合,使師生都能享受到最大限度的新鮮一手資源,由此為本校的教學開辟一條新的路徑。
六、結語
“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已然是未來教育發展的新常態,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也為英語外刊選讀教學模式的現代化提供了條件和保障。將互聯網帶入外刊選讀課教學是必要也是明智的措舉,我想,這不僅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同時也符合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要。從而將單調的傳統授課模式改為現代化、立體化的和全方位化的教學模式,以便更加及時地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信息含量。
我們應該對未來充滿信心,對英語外刊選讀的未來道路心懷希望,“互聯網+”的內涵不斷被拓展,從而推動教育改革、引領教育創新會有更多不同的選擇。所以我們應當沿著“互聯網+教育”的實踐邏輯發展前行,逐漸開創英語外刊選讀的新世界。
參考文獻:
[1]徐健,陳紅,徐瑞.論網絡環境下的外刊閱讀教學[J].鎮江高專學報,2008,(10).
[2]龔朝花.基于iPad的電子教材特征與課堂應用實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 3,(01).
[3]崔湧,王茂娟.基于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英語閱讀課程改革實探[J].校園英語,2017,(43).
[4]南旭光,張培.“互聯網+”教育:現實爭論與實踐邏輯[J].電化教育研究,2016,(09).
[5]趙堂華.互聯網環境下高校英語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及發展[J]外語教學,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