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萍
【摘 要】 教育的本質是引領人的靈魂、鑄造人的道德,沒有道德的教育是一種罪惡。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科教育與德育教育共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化學;德育教育;育人
教育的本質是引領人的靈魂,鑄造人的道德。因此,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科教育與德育教育共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所以,作為中學化學教師的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高度重視化學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立足學科,在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環保意識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一、在傳授新知的同時,貫穿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化學的研究對象是物質,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是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我在講授這一知識點,帶領學生認識物質及其變化時,通過常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實例,向學生們展示了自然界的萬物,大到宇宙、小到分子、原子、離子……都是物質的,運動的。潺潺流水蒸發后變成水蒸氣,變成藍天上的白云,再變成嚴冬的霜雪;水電解變成氫氣和氧氣,而氫氣在氧氣中燃燒又變成了水等等。這些知識點無形地融合了辨證唯物主義思想——世界是物質的,物質又是運動、變化、發展的。
在介紹白磷自燃這一現象時,首先分析白磷自燃的原因——由緩慢氧化引起的自發燃燒。那么,緩慢氧化為什么會引起自發燃燒呢?原來,在緩慢氧化的過程中放出了熱量,如果放出的熱量來不及散發,便聚積起來,越聚越多,一旦達到白磷的著火點,白磷便不經點火自發燃燒起來。從而有力地說明了由于有了熱量的積累(量變)最終導致質變的飛躍。這樣的素材,教材中還有很多。如:在《碳和碳的氧化物》這一單元中重點介紹了碳的兩種氧化物——CO和CO2。CO與CO2相比,它們的組成元素完全相同,僅僅是分子中原子的個數不同;即:一個CO分子中只有一個氧原子,而一個CO2分子中則有2個氧原子,由于氧原子的個數的不同,從而引起質變——性質、收集方法等完全不同,甚至相反。如:CO難溶于水,而CO2能溶于水;CO密度比空氣略小,而CO2的密度比空氣大;C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而CO2則只能用瓶口向上排空氣法收集等等。量變引起的質變可見一斑。
對立統一規律在中學化學教材中更為普遍: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純凈物和混合物、單質和化合物、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氧化與還原、溶解和結晶……這些成雙成對的概念集在一個密閉容器中,一定條件下,碳酸鈣可分解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同時,分解生成的這兩種物質又可化合成碳酸鈣等。這些概念和反應無不揭示著這樣一個規律:矛盾著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
通過對《金屬的化學性質》的學習,認識到同樣是鐵與氧氣接觸,若在常溫下,在空氣中發生緩慢氧化——生銹,得到紅色固體鐵銹(主要成份為Fe2O3),而在高溫下,在純氧中,發生的是劇烈氧化——劇烈燃燒,火星四射,得到的是黑色固體Fe3O4;從而有力地證明了即使是相同的物質,在發生反應時,如果條件不同,則現象不同、產物也不同,提醒學生在認識物質的變化規律時要注意反應條件、分清場合,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能混為一談。
在前面提到過的自燃現象,生活中也較為普遍,一些巫婆或別有用心的人趁機把這一現象稱作“天火”、“鬼火”。上文分析過,這一些現象都是由緩熳氧化這一不易被人察覺的反應引起的熱量聚積導致的自發燃燒。作為中學化學教師的我在講清這些原因后,適時對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幫他們破除迷信,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同時,利用這些知識揭開報紙上曾報道的這樣的一個謎底,以拓寬同學們的視野:新疆白楊河煤田,由于煤層淺,因緩慢氧化引起自燃,自清朝末年著火至撲滅時燒了一百多年,火區達30平方公里,1992年開始著手滅火,1995年冬才被徹底撲滅(打破了民間一直流傳的“天火”、“火龍”之說)。四川峨眉山下雨后星星點點的磷光構成了夜晚的一大自然景觀。民間一些人稱這為“鬼火”,其實這是尸體腐亂后放出的易自燃的磷的兩種氫化物,白天少量溢出的磷的氧化物自燃產生微弱光被太陽光遮攔不易察覺,在漆黑的夜晚發出的光則易被察覺,且由于空氣的流動忽明忽暗、一閃一滅,這樣一解釋,既增強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鬼火”一說也不攻自破。
二、結合教材內容,滲透環保意識教育
人類賴以生存的陸地、水源、空氣受到污染的威脅日益加重,這是生活體驗到的鐵的事實。初中化學教材也多處涉及。如通過對《空氣的成份》這一部分的學習,結合本地區的鄉土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空氣的污染物主要是氣體和粉塵兩大類。從世界范圍看,污染空氣的氣體有CO、SO2、NO2三大種,它們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和工廠的廢氣。雖然CO2不是空氣的污染氣體,但過多的CO2會造成“溫室效應”,使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的破壞。如:全球氣候變暖,極地冰帽融化、沿海地區淹沒、土壤沙漠化(沙漠正向北京地區逼近)等等。激發學生為保護我們的家園,拯救我們生存的環境而努力學習,為將來開發利用新能源,減少使用化石能源而打下堅實的基礎,時刻準備著用今天所學的知識改善環境,報效祖國。
通過對《愛護水資源》這一部分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蘇州河、淮河、南京秦淮河、武漢的黃孝河、云夢城關地區的南門河等相繼變黑的原因。原來它們是由于工業生產中的廢渣、廢水、廢氣的任意傾瀉、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和農業上農藥、化肥的不恰當施用造成的。使學生們認識到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的問題日益突出,不久的將來,水會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從而教育學生關心水、愛惜水、保護水,從小樹立起節約用水的好風尚。
三、講解化學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 通過介紹我國古代有關化學方面的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學習鋼、鐵這一部分時,結合《緒言》中的有關內容,介紹了我國勞動人民在春秋晚期冶鐵,戰國晚期煉鋼,距今二千六百年左右的越王勾踐劍,珍藏在湖北省博物館內,仍閃閃發亮,鋒利無比。通過對濕法冶金原理的學習,介紹了我國西漢劉安所著《淮南萬畢術》一術中有“曾青得鐵則化為銅”的記載,而在宋朝則已形成生產規模。通過對《甲烷》的學習,介紹了我國是最早使用天然氣的國家之一,早在宋朝《天工開物》一書中就有用天然氣熬制井鹽的記載等等。通過這些翔實的史實,使同學們認識到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為人類文明進步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我們沒有理由不熱愛她。
2. 通過介紹建國以來我國化學科學,化學工業以及與化學有密切聯系的工業所得的巨大成就,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通過對《緒言》的學習,介紹了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1971年完成了對豬胰島素晶體結構的測定,1981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合成與天然分子具有相同化學結構和完整的生物活性的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得到許多國家的贊譽;另外化學工業在農業、輕工紡織、醫藥、材料、超導材料等領域取得的成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說自現。
3. 恰當地介紹我國某些豐富的自然資源,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學習了《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這一節后,我恰當地向學生介紹了我國的鎢、鉍、鈦、硫、稀土元素、石墨、石棉等工業儲量都居世界第一位;鋅、鉬、鉭、釩等工業儲量約位居世界第三位;重晶石、鐵礦、錳、硼工業儲量約占世界第四、五位。通過對溶洞及石筍、石柱的形成學習,向學生們展現了令五湖四海的國際友人驚羨不已的桂林、張家界、九寨溝等秀麗的自然風光。祖國豐富的天然資源給同學們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他們在無限神往的同時,更加熱愛祖國,發奮學習,以便將來把她建設得更好。
總之,將德育教育貫穿于中學化學教育之中,一方面體現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爾巴特語)。另一方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健全了學生人格,促進了學生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長義. 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途徑[J]. 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1).
[2] 韓瑤瑤. 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 學周刊,2018(2).
[3] 岑遠康. 讓德育教育在化學教學中綻放[J]. 數理化學習(教育理論),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