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廬縣國土資源局 張艷暉 華淑潔
為落實中央調控要求,助推“穩增長,調結構”,主動適應新常態下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轉變,桐廬縣專門成立“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城鎮低效”土地消化利用工作領導小組開展專項行動, 2015-2017年連續三年考核優秀。但受經濟形勢和國家宏觀調控等影響,“供而未用”及閑置土地依然存在,未能得到徹底有效的解決,本文從“供而未用”閑置土地角度出發,對如何深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作出思考與建議。
截至2016年末,桐廬縣共有超過約定開工日期1年以上未開工建設的地塊49宗,其中超過2年以上未開工建設的地塊為39宗。全縣先后制定下發《桐廬縣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專項行動工作方案》《關于印發〈“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城鎮低效”土地盤活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分類施策,精準盤活,截至2018年3月底,已完成整改31宗,但仍有18宗“供而未用”地塊尚未開工建設。
對超過約定開工日期1年以上未開工建設的49宗地塊進行排查后發現,“供而未用”閑置土地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閑置時間長,49宗地塊中,超過2年以上未開工建設的地塊為39宗,占比率為79.59%,近八成;二是涉及面廣,全縣14個鄉鎮街道基本都存在“供而未用”閑置地塊,涉及工業、住宅、商服、旅游、宗教等各類地塊性質。
對截至3月底仍未開工建設的18宗“供而未用”地塊,經進一步核查,發現導致閑置的成因主要分為兩類。

▲ 實地踏勘出讓地塊

▲ 精準供地,開展好地溝通推介會
一是政府部門的原因。其中有9宗地塊因征地拆遷未到位、規劃調整、地質因素、環保審批等政府原因導致未能及時開工。如桐廬縣分水鎮一家筆業有限責任公司,屬于電鍍企業,因為環保法出臺后對此類企業增加很多環保審批手續,手續未辦理完成前無法開工建設,導致該宗地塊的“供而未用”閑置情況。
二是企業自身原因造成閑置。另有9宗地塊因企業投資轉向、債務糾紛訴訟、法院查封、方案設計緩慢等企業原因導致未能及時開工。如有2家企業均是因為前期土地征用補償款未處置到位,無法施工;后期雖然征地補償問題解決了,但是公司已在其他地區開工建設,導致了地塊閑置。證資料,確認為企業原因閑置的,立案調查后,嚴格按閑置土地規定做相應處置。對因政府原因導致項目未開工的,建議由所在鄉鎮(街道)出具證明確認政府原因,確需繼續開發建設的,根據鄉鎮的意見調整開竣工時間,并要求鄉鎮及時消除政府原因,督促企業在重新約定的時間內開工建設,若確實無法繼續開工的,建議由所在鄉鎮(街道)收回。
針對導致“供而未用”土地閑置的兩類主要成因,對歷史遺留地塊開展分類處置:對因企業原因導致項目未開工的,下發《閑置土地調查通知》,對企業開展調查詢問,要求企業說明未開工原因,提供輔
每年年初對全縣范圍內“供而未用”土地進一步進行排查梳理,將超過約定開工日期1年以上未開工建設的地塊納入當年度“供而未用”及疑似閑置清單,做好“一地一檔”,結合批而未供、城鎮低效等情況,制定當年的“三塊地”土地盤活利用工作方案,通過消除障礙動工一批、幫扶解困開發一批、采取措施收回一批、落實收費處置一批、因地制宜處理一批等多種分類處置方式督促供而未用企業處置到位。
按照“嚴控增量、盤活存量、有保有壓、突出重點”的用地原則,科學制定年度土地供應計劃,加大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分配向重大基礎設施、民生工程、重大平臺重大項目和新產業新業態傾斜力度。深入研究每宗地塊出讓存在的問題,不斷優化土地供應結構。把好用地準入關,拒進不符合當地產業發展導向的企業,并對于因欠繳土地出讓金或因企業原因造成土地閑置一年以上且未整改到位等原因納入誠信“黑名單”的企業,明確其不得參與新出讓地塊的公開競買。
將“供而未用”閑置土地處置工作分解落實到各鄉鎮(街道)、各大平臺,通過考核驗收推進工作開展,落實鄉鎮(街道)做地、監管主體責任,用地單位“掛牌施工”,中介單位動態巡查等制度,監督用地單位依法依約用好土地,早投產、出效益,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對多次協商后仍拒不履行投資協議的企業,采取相關制約措施,依法依規及時清退。
依托“浙江省建設用地供應動態監管系統”“杭州市土地利用專題系統”,通過信息公示、預警提醒、開竣工申報、現場核查、跟蹤管理、竣工驗收、閑置土地查處、建立誠信檔案等形成一個監管鏈。開展土地利用的動態巡查,通過相關部門、鄉鎮(街道)、平臺積極配合、緊密協作,確保供后監管工作有序開展。結合全省首個投資項目“一站式”服務中心——桐廬縣投資項目“一站式”服務中心工作流程以及“標準地+承諾制”改革,拿地企業一旦與中心聯審通過并簽訂《招商投資協議》《履約監管協議》,縣投資項目一站式服務中心將按照協議約定依據時間節點進行核驗評估,對項目履約情況進行全面監管,對未按承諾規定實施項目的企業,依法執行處罰,計入其信用檔案,列入失信“黑名單”并公開披露,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的聯合獎懲機制,嚴厲督促企業確保實現投資到位、產出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