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約記者 長興縣國土資源局 沈振興
近年來,長興縣國土資源局始終堅持圍繞鞏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成果和提升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水平,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經濟基礎保障的總體要求,注重政策引導,創新發展模式,抓好用地管理,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
長興縣國土資源局始終堅持正確處理耕地保護與用地保障的關系,著力加強新增耕地質量提升,實現耕地占補平衡。
近年來,始終堅持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的原則,促進土地利用和保護共發展。截至目前,共實施墾造耕地項目72個,新增耕地8130畝;旱改水項目24個,規劃新增水田4134 畝,有效確保了耕地占補平衡。注重提升新增耕地質量。鼓勵農戶在新增耕地上種植農作物,對連續三年種植農作物的農戶分別給予每畝1000元的補助。積極開展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建設與資金發放工作。發放2016年度耕地保護補償資金2237.75萬元(縣財政補助2117.91萬元、鄉鎮〈街道、園區〉配套119.84萬元),進一步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

▲ 長興縣新農村
先后出臺《長興縣深入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調整長興縣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有關政策的通知》等文件。截至目前,共經省市政府批準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49個,拆舊區總面積10712.72 畝、規劃復墾新增耕地10345.12畝,使用掛鉤指標10534.32 畝,完成率名列湖州第一。通過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還打造了月明村、北湯村等一大批新農村示范亮點工程,推廣了新農村建設的“長興模式”。任體制。截至目前,共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102個,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面積31.75萬畝;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力度,科學劃定永久基本農田55.9079萬畝。
注重規劃引領,強化項目準入,規范供地程序,加強批后監管,進一步規范集體經濟建設用地管理工作。
在保障集體經濟建設的基礎上,堅持把握基礎工作,始終抓基本農田建設不放松。建立了耕地保護三級責任體系,簽訂耕地保護責任書,量化明確責任目標,并納入綜合考核,切實強化縣、鄉鎮、村三級責
重落實,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浙江省城鄉規劃條例》等有關規定,所有劃撥、出讓土地均要求符合《長興縣域總體規劃》《長興城區整體城市設計及控制性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重銜接,抓住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編制的契機,在用地規模、時序安排、規劃布局等方面,加強與城市總體規劃的充分銜接,完成了《“兩規”銜接報告》。策,積極探索當前新形勢、新要求下的土地管理機制創新思路,不斷提高農民建房管理能力。
切實加強對土地資源的調控,除中心城區和重點中心集鎮規劃區以外,其他區域一般的經營性用地,原則上優先配置用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進一步落實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留的用地政策,農村集體土地依法被征收為國有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面積的一定比例為被征地村安排集體經濟發展留用地,或者將留用地指標折算為貨幣用于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實施留用地政策安排土地的,給予辦理國有建設用地出讓手續,土地出讓收入收益部分在符合規定的前提下安排給村集體用于發展村集體經濟。
以“多規合一”項目為抓手,開展多村組合的農綜項目,引導農村人口向中心村(鎮)集聚。同時,加快推進“一戶多宅”清理工作,通過結合“一嚴查兩整治”專項行動,重點對農村房屋違法違規問題進行綜合整治并統籌規劃,用以優先解決無房戶、危房戶住房難題。近年來,共保障新農村建設(含重點項目拆遷安置)用地指標7281畝;保障無房戶、危房戶2865戶。
3.加強批后監管
實行動態監測,每個集體經濟建設項目均建立動態巡查工作手冊,確保項目跟蹤管理責任到位。實行掛牌施工,全面公開項目批準、約定開竣工時間、投資強度等信息,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實行竣工驗收聯合會審,由縣國土資源、發改、建設、環保等部門對用地的執行情況進行復核驗收。
建立農民建房掛鉤考核機制,通過設立管控保證金,激發自上到下管控熱情。同時,實行年終考核“雙否決制”,即各村發現違法用地占用耕地超過0.5畝或違法用地未及時整改到位的,年終考核一票否決,當月轄區內土地違法行為被相關部門3次下發停工通知書的,年終考核一票否決。考核獎懲制有效調動了村干部管控農村違章建房的積極性,切實改善了管理缺位和建房無序的問題。
認真梳理現行農村土地管理政
嚴格實行“農戶申請、村級審查、鄉鎮審批”的分級管理模式,通過創新“樹牌”建房模式,以“嚴審+重管”為手段,加強對農房建設規劃、建筑工程質量、安全生產等各個環節的監管。同時,建立國土資源、公安、城管、鄉鎮等多部門聯合巡查隊伍,確保全面落實“五到場、一監督”。

▲ 長興縣新農村全景
按照城鄉一體化建設的要求,切實開展各類改革和創新工作,切實維護基層群眾的合法權益,打牢集體經濟建設基礎。
積極探索建立低效用地退出、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市場化配置、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等制度機制。目前已經在夾浦鎮鼎新村試點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工作。開展“坡地村鎮”建設用地試點,扎實推進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將具備開發建設條件的山坡地塊開發為城鎮建設用地、農村建設用地、旅游觀光建設用地及綠色產業建設用地。第一批試點項目綠野仙蹤已完成農轉報批,項目總體進展順利,原鄉 · 硒谷休閑養生村項目已審核上報。
組建縣不動產登記中心,切實抓好登記資料移交和業務交接,初步形成了“權界清晰、分工合理、權責一致、運轉高效”的不動產登記體系。積極推進建立部門信息共享機制,實現不動產審批、交易、登記信息實時互聯共享。
開通“保姆式全辦理”業務服務,針對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土地使用權登記、地役權等28個服務事項,依托基層國土資源站(所),由辦事人員到鄉鎮、村和企業全程辦理。同時,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機制,全面構建各類不動產統一登記服務事項“網上預約、網上預審、自助辦理、快遞送達”,實現辦事“零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