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清市國土資源局 侯樂鋒
□ 樂清日報 黃小雙

▲ 整治后的東山公園
陽光下的東山公園,開滿了晚櫻,碧綠的銀杏樹、桂花樹在陽光下栩栩發光,山上綠草茵茵,微風拂過,清新空氣撲面而來。白沙村村民鄭某某每天早晨都會到東山公園游步道走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感覺好極了。有誰想到,這個美麗公園的“前世”則是怪石嶙峋的東山廢棄礦山。
自樂清市開展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和礦地綜合利用以來,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截至4月18日,相繼投入2381萬元,實施廢棄礦山治理,使廢棄礦成為百姓喜愛的綠水青山。
東山位于樂清市政府的東邊,是樂清市東大門,20世紀80年代,村民連年劈山取石開礦,使礦區形成了一個一坡到底、陡峭、坡度在70度以上,高差達70米的危險宕面,采石礦坑塌陷嚴重,土地無法利用,水土流失嚴重,嚴重影響了城市品位。
“采礦點至少有4個,采礦帶來了無盡的粉塵和煙霧,且采石機發出的巨大聲響,影響了附近居民的生活。被開采的東山露出了黃色怪石,成為這個城市一道殘痕。在東山附近,還有一個瀝青加工點,瀝青散發出的氣味和煙霧令人退避三舍。”樂清市國土資源局地質礦產事務所工作人員陳阿希介紹說。
2005年,樂清市政府確定對該礦區實施禁采、關停,2013年,對東山實施生態環境治理。
“我們利用東山的獨特資源,進行生態治理。我們的定位是將東山打造成美麗的城市濱水健身公園。”樂清市國土資源局負責人介紹說,為此在廢棄礦的治理方面,尤其花心思,邀請了杭州一家園林設計院來進行整體設計,實行綠化和礦山治理同步進行。
“當時的東山被無序的開采后,檔面非常不規劃,危險性很多,為此我們采用‘臺階式削坡卸荷、生物護坡、場地平整’的綜合治理方式,對一些石塊進行削坡,為消除安全隱患,進行掛網、削坡等消除安全隱患處理。”陳阿希見證了廢棄礦如何變成公園,“利用噴漿對周邊的裸露礦山補種綠化植被。”
通過三年時間的治理,昔日滿目瘡痍、亂石成堆的礦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與景觀亭閣相配套的清水池塘,以喬木、灌木、優質花草相結合的綠化結構,黃色的巖石上長成一片綠油油的青草,礦山下邊坡平整后,種上了櫻花、桂花、銀杏等植物,八角亭、游步道等一應俱全。東山治理面積高達7.6萬平方米,廢棄礦區已經變成了層次明顯的城市濱水健身公園,而且成為樂清市民休閑健身的場所。
在東山廢棄礦治理成功后,周圍的房價也隨之水漲船高。在東山周圍的一些樓盤還沒結頂,已超過七成被市民預訂。“以前看到東山采石場每天都是亂轟轟的一片,我都不想走近,現在,東山變成了美麗的公園,環境變美了,幸福感也增強了。不久前,我在這個樓盤買了一套商品房。”4月17日,在東山公園散步的市民鄭某某指著不遠正在建設的樓盤開心地說,“現在這里走出去就是公園,環境好極了。”
路過峽門山,原本裸露的山體上已長滿綠色植物,與遠山融于一體,不仔細看,很難看出這山曾經被開采過。將廢棄礦山變廢為寶,是貫徹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也是將建設美麗中國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的一個現實縮影。如東山廢棄礦的治理以建設美麗樂清為總出發點,建設美麗公園;峽門山等以生態治理為主,實施復綠復墾,保護生態環境。
“經過清坡,噴附含草、灌木的厚層基材,裸露邊坡的環境有較大改變,為植物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陳阿希指著覆蓋著綠色防護網的山體說,“通過復綠,此廢棄礦已基本恢復山的原狀。”這個采礦點,被關停后,全面實施治理,據悉,像這樣,已治理完成的廢棄礦有14座,總治理面積達43萬平方米。如虹橋的山塘山、清江西沿采石場、雁蕩田東采石場、蒲岐鳳凰山采石場、北白象三期集團采石場等廢棄礦按照不同地形和功能全部實現復綠,前幾年光禿禿的荒山,如今大多變成了連綿青山。

▲ 整治中的東山廢棄礦區
樂清通過廢棄礦治理的同時,加強對正在開采的礦山進行管理,現階段,正在開采的礦山,以嚴格按照開發的方案來實施開采,當礦山終了邊塊形成時,告之業主對終了邊坡進行生態綠化,以及對邊坡的安全隱患進行消除,實施邊采邊治理。在礦山關閉時,治理已同步完成設計規劃。如今,采礦權投標后,必須要簽兩個合同,即礦山生態治理責任書和土地復墾協議書。在礦山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采礦業主嚴格按照礦山生態恢復治理方案和土地復墾方案實施礦山生態環境恢復,切實落實“誰破壞誰治理”。
自2013年始到今年3月底,全市14個重點廢棄礦山治理項目已全部完成治理方案編制、工程招標、開工治理,到目前已完成治理14個,完成礦區面積43萬平方米;現正實施礦山關閉治理的有2個,目前都已完成治理方案編制和施工單位委托。
小知識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出版發行
在紀念汶川地震10周年和第10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之際,由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圖書館和中國老科學工作者協會國土資源分會主持編寫的《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一書,已由地質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是一部集地質災害知識和國情知識相結合的科普圖書,不僅介紹了10多種主要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及危害等基本知識,而且還全面闡述了我國是多種地質災害頻發且危害嚴重的基本國情;介紹了我國政府和主管部門,依據我國基本國情制定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針、政策、措施,以及在防治地質災害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和成功經驗,并專辟一章詳細介紹了危害嚴重的26個典型實例,附錄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國家防災減災的重要文件,以加深讀者的認識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