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審美?品位?吸收?創作
我們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遵循著“審美-品位-吸收-創作”的過程。首先讓學生能夠欣賞古詩詞,在欣賞的基礎上繼而品位古詩詞,之后吸收古詩詞中的文學養分,最后結合自身的情感進行古詩詞的創作。以下就四個階段分別進行介紹。
初中語文中的古詩詞都是經過無數專家千挑萬選挑選出來的佳作,而且適合初中年齡階段的學生進行學習。其中那些措辭典雅、韻律優美的古詩詞,是學生們進行審美的最好對象。對古詩詞的審美可以從宏觀上的整體美進行,也可以從字句中的細節美進行。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耐心品味,從而發現和鑒賞其中的美。
例如,我們在《天凈沙·秋思》的審美過程中,對作者描寫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景物進行審美,發現它們單個來說并沒有那么多的美感,但是串聯在一起就產生了一種悲涼、凄婉的美感,再加上“夕陽西下”的照耀,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景物在落日的余暉中漸漸模糊的畫面,仿佛與西方印象派的畫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審美的基礎上,學生已經能夠初步體會古詩詞的意境了。我們結合審美體驗的基礎,采用語言塑造與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進一步創造品位古詩詞的意境。學生們根據這些條件,獲得了逼真的感受,仿佛是身臨其境一般。
例如,我們在《天凈沙·秋思》的意境品位過程中,首先我為學生運用感情色彩進行詩詞的品讀,尤其是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隨著天涯的“涯”字慢慢拉長變弱,學生們好像感受到那人騎著瘦馬漸漸遠去一樣。之后我們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現了《天凈沙·秋思》的情景動畫,配以古箏曲《高山流水》的背景音樂。使學生能夠更為直接地體會到作者那種意欲“斷腸”的哀愁。
對于古詩詞的寫作技法來說,有排比、對偶、層疊、呼應、關聯等諸多技法,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習吸收這些特殊的寫作技法,為我所用。學生們在學習這些特殊寫作技法的時候,應該以應用為標準。要超越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中以賞析為止的界限,這樣才能將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例如,我們在《天凈沙·秋思》的技法吸收過程中,為學生重點解讀詩中以層疊景物描寫襯托主旨思想的技法。并解讀作者使用的多種層疊景物都具有哀婉凄涼的共性,這樣以九種景物加上夕陽襯托出來的“斷腸人在天涯”的畫面就有著一種不言而喻的凄涼感了。
我們對于古詩詞的教學,不僅僅局限在審美、品位之上,而是要讓學生通過吸收繼而進行創作。對于古詩詞的創作來說,要讓學生將自己生活中的元素投入進去,在韻律和文體的基礎上抒發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繼承古詩詞中高雅的品位與美感,發展古詩詞的價值,讓古詩詞在當今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命。
例如我們就要求學生在對《天凈沙·秋思》的審美、品位、吸收的基礎上進行以《天凈沙》曲牌為主題的古詩詞創作。學生們根據《天凈沙·秋思》的景物層疊渲染手法,結合自身生活,創作出了許多當代的《天凈沙》作品。他們的作品或表現當代學生的美好校園生活,或反映自身的情感體現出了不同的個性。
就如學生劉某創作的《天凈沙·開學》一曲,其具體內容為:“花紅柳綠新春,暖風吹拂校門,課桌講壇學子。開學時節,共把知識吸吮。”這一首《天凈沙·開學》同樣通過景物層疊,描寫出了學子在新春開學的喜悅之情與吸吮知識的樂趣。這樣的詩詞創作教學使古詩詞在今天學子的心中扎下了根,讓古詩詞在今日社會得以發展。我認為,讓學生在繼承古詩詞精華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是我們中華兒女對老祖宗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的一種負責的態度,是對我們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希望更多語文教育同仁能夠在古詩詞教學中,不僅是進行審美、品位的教學,也要適當的進行古詩詞的創作教學,使我們的古詩詞能夠煥發更多的生機。
總而言之,古詩詞教學不能僅僅局限在繼承之上,我們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發展。我們相信,我們的教學會使古詩詞文化的魅力不斷發揚光大,會使古詩詞在當今社會煥發出新的活力,會使我們的學生的文學素養與文化品位得到全面的提升。
[1]易超.創新教學方式爭做智慧型教師——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淺析[J].教育,2016,(11):226.
[2]趙秀輝.淺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J].教育,2016,(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