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紅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9-0123-02
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滲透于“問題解決”與“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大學習領域,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我結合自身教學經歷,切實感受到小學高年級數學問題解決教學在農村小學教師和學生兩者都出現了教與學的困難,在此進行教學策略的思考、探究和總結。
一、端正學習態度,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農村小學的孩子獲得知識來源比較少,缺乏對周圍事物與外界事物認識的能力,但他們的好奇心還是處在一個萌動的狀態,教師不應當死板地用教材上的教學案例,而應當把蘊含生活信息的數學活用到問題解決教學中。因此,在教學方面,農村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去觀察生活,從身邊的事物中尋找數學問題,加以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例如,在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章《比的應用》問題教學中,原教材給的課例是說把某種清潔劑濃縮液稀釋瓶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ml的稀釋液,問其中濃縮液和水的體積分別是多少?考慮到學生并沒有配置稀釋液的經歷,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沒多大關聯。所以我在教學中把情境換成學生們前不久剛經歷過的“大掃除”活動:“五年級和六年級有300人一起進行了大掃除活動,參加活動的人數之比是2:1,在此次活動中,兩個年級分別去了多少人?”經過這么一改,學生們就發現原來數學問題解決與生活這么貼近。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問題,又便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二、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雞兔同籠”問題教學中,教材中介紹了三種方法,但學生都不易理解,于是我把這些方法稍稍改變了一下。方法一(列表法),首先通過課前繞口令游戲導入:“1只小雞2條腿,1只兔子4條腿;2只小雞( )條腿,2只兔子( )條腿……”。完成簡單的繞口令后引導學生總結出:頭數不變時,多一只兔子就多兩條腿,多一只雞就少兩條腿。這樣,學生很快就填出課本上的表格,問題解決了。方法二(假設法),也叫畫圖法:讓學生用圓圈“○”表示頭數,在頭的下方用豎線“|”表示腿數,通過畫圖,分別假設全部是雞或全部是兔時,畫出腿數分析得出雞兔各多少只。考慮到男生思維比較活躍,女同學愛畫畫,課堂中先要求男生用方法一,女生用方法二解答,并找學生上講臺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想法。然后,再向他們介紹第三種方法:列方程解答。最后,和學生總結三種方法,問學生喜歡哪種、會哪種方法?讓學生明白,問題解決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種,尋找出自己能接受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學生們的思維更活躍了,理解能力也相應增強了。
三、利用多媒體設備及教具輔助教學
數學教學過程中能恰當的使用數學課堂資源,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從事教學活動的水平和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質量。多媒體設備在教學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能靈活高效的向學生展示包括文字、聲音、圖像等資料,能模擬、創設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在當今這個信息技術時代,農村小學也有了多媒體設備,農村小學教師應當學會利用多媒體設備來進行輔助教學,則“問題解決”的教學將不再是難題,其成效也會很明顯。
如小學數學五年級第六章“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準備了多媒體課件、平行四邊形模型、剪刀、白紙、直尺等教具。教師在情境引入時用PPT放映了《西游記》里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時遇到了有關平行四邊形的問題。這一故事的播放,立刻把學生們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并創造了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接著教師給學生小組發放教具,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探究平行四邊形模型與長方形比較,探索發現,親身領會“轉化”思想。這類教學設計并不復雜,只需要教師課前花些心思,利用多媒體和教具,給學生更多的動手實踐的機會,讓他們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四、教學中重視解決問題策略培養,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新課標中則是注重問題解決與數學各知識的聯系滲透。教學中,教師適時的教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形象策略,如:畫圖、列表等,引導形成模型思想。
例如,在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周長”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首先由動畫課件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圓的周長。然后引導學習小組運用線繞法和滾動法測量探索圓的周長與圓的哪部分有關?存在怎樣的關系呢?通過列表和數據分析得出圓的周長計算方法。在整個過程中,我運用動畫教學、實物操作、列表、綜合分析等方法讓學生體會這一探索過程給自身帶來的收獲,進而慢慢地形成數學模型思想。
農村小學數學問題教學策略的探究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工程,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反思并不斷加以完善,并且充分利用身邊有限的資源幫助學生、關注生活,捕捉學生的興趣點,遵循新課程理念,運用靈活的教學手段,科學合理地設計問題解決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降偉巖.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及策略[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