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 要】 讀說結合教學模式,較好地做到了“以閱讀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多讀少講,以讀代講,讀議結合,講練結合,使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都得到了充分合理的發揮,實現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低耗高效。
【關鍵詞】 學生;思維;發展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那么如何進行讀說訓練呢?
一、多讀少講,力求準確流利
讀是說的基礎,要提高說的能力,必須重視讀的訓練。只有多讀,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讀出感情,讀得正確流暢,話才說得清楚、流利、有感情。教師少講、讓學生多讀,以讀為訓練的主要形式,整堂課都能聽到瑯瑯的讀書聲。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讀書時要讀準每一個字音,做到不減字、不加字、不改字、不重復、不顛倒、停頓恰當、不頓讀、不唱讀,做到心到、口到、眼到。總之在“準確”、“流利”上下功夫。
二、范讀領讀,體驗文章情感
單一的朗讀形式容易使學生疲勞和厭倦。所以根據不同的訓練內容和目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采用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分角色讀、老師范讀、領讀等,力求學生百讀不厭,每讀一次都有收獲。實踐證明:學生十分喜歡聽以及模仿老師范讀。教師的朗讀示范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越快。教師的正確領讀,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頭語言,學生在跟讀中不但能領會文意,展開想象,體驗情感,而且能學會斷句,糾正方言。
三、以讀帶說,提高理解能力
一年級的學生,語言正處于發展階段,掌握的語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達他們的意思,更難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我先引導學生讀出課文中的語句,在反復熟讀的基礎上,再教給他們按照回答問題的形式用文中的語句進行回答。做到朗讀與理解課文內容有機結合,讀說相得益彰。
以問促讀,問讀結合,讀中有思,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思考,讀而后答,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利于學生的讀說訓練,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這樣提高了說的能力,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讀說結合,發展學生語言能力
學生朗讀時,耳、口、腦多種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協調,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書面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這個復合感知過程,能開拓思維,激發情感。訓練說的過程,讓學生讀出文中語句,幫助學生組織思維,通過對抽象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聯系來理解課文,再現情境,意會內涵。
實踐證明,讀說結合教學模式,較好地做到了“以讀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多讀少講,以讀代講,讀議結合,講練結合,使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都得到了充分合理地發揮,實現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低耗高效。
當然,我們探究教學模式的同時也反對模式化,教師要根據教材、學生、年級的不同要求靈活運用,形成若干變式,使閱讀教學不拘一格,富于變化。
【參考文獻】
[1] 密云縣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 “雙結合”教學實踐成果集萃 下[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10).
[2] 陳維堅,吳淑參,李宗進. 有效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M]. 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