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暉 劉艷紅
摘 要:“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是《論語》里所描寫的孔子與弟子們通過春游體驗自然規律、進而獲得智慧啟迪的詩意游學生活。“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只有在學習之余,讓學生走出去,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著力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研學旅行這一活動方式,正好能達到這一效果。
關鍵詞:研學旅行;策略;安全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0-26
作者簡介:劉 暉(1976—),男,湖南寧鄉人,高級教師,本科;
劉艷紅(1975—),女,湖南寧鄉人,一級教師,本科。
一、“如何在旅行中研學”是個學問
近日,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把研學旅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
對研學旅行,教育部是這么界定的:“研學旅行是面向全體中小學生,由學校組織安排,以培養中小學生的生活技能、集體觀念、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通過集體旅行、集體食宿的方式開展的一種普及行教育活動。也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也可以這么理解:研學旅行是融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親身體驗、資料搜集、專家點評、集體活動、同伴互助、文字總結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社會實踐活動。對研學旅行,教育部也提出了“兩不算,兩才算”原則:“兩不算”即校外排列課后的一些興趣小組、俱樂部的活動,棋藝比賽、校園文化,不符合研學旅行的范疇;周末三三兩兩出去轉一圈,不叫研學旅行。“兩才算”即集體活動:以年級為單位,以班為單位,乃至以學校為單位進行集體活動,學生們在教師或者輔導員的帶領下一起活動,共同體驗相互研討,這才是研學旅行;親身體驗:學生必須有動手動腦的機會、動口表達的機會,在一定情況下,應該有對抗演練、逃生演練,應該出點力、流點汗,乃至經風雨、見世面。
研學旅行內涵目標的實現必須借助于一定的載體,這個載體就是場所(基地)的選擇。根據研學旅行培養學生生活技能、集體觀念、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育人目標,在載體的建設與選擇上,要注意兩點: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廣闊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紅色教育資源和綜合實踐基地、工礦企業和知名院校、博物館和科技館等場所,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內容,都可以作為讓學生親近自然、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了解國情的載體。另一方面要加強互聯互通,形成研學旅行的運營體系。學校要積極推動區域合作和資源共享,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和示范性的研學旅行基地和精品線路,逐步形成互聯互通的研學旅行網絡,積極開展關于研學旅行的研究,盡快建立研學旅行基地的準入標準、營運規程和評價體系,發布研學旅行的相關信息和經驗介紹,使全國的中小學研學旅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
遵循研學旅行層次性、多樣性、走研性特點,進行互聯互通的“軟性”設計,利用各種真實的資源,創建具有鄉土特色的“鄉情、市情研學旅行實踐課堂”“中國國情研學旅行聯盟基地”“國際研學旅行考察項目”三位一體研學旅行柔性綜合基地,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優質資源,開展“研學旅行+”的活動,讓學生行走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和大自然風光中,對真實的人文環境、自然景觀進行探究學習,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研學旅行教育需求。
研學教育應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提供有知識性、參與性、互動性、趣味性、創新性的體驗教育服務;服務提供方應按照研學項目要求,在旅行前指導學生閱讀書目(課程),帶著好奇心去游學;旅行中及時組織學生整理研學日記;旅行結束后應組織學生撰寫研學報告、征文,整理攝影、攝像作品,應將學生作品整理成征文集、攝影展等,組織開展研學分享報告會等;應提供網絡信息交流平臺,方便家長、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狀況等。
二、行得安全,責任重于泰山
安全問題可能是學校考慮是否開展研學旅行最重要的因素。研學旅行過程對安全防控,醫、食、住、行以及研學教育服務等方面作了具體且嚴格的要求,比如承辦境外研學活動的旅行社應具備4A或以上等級,必須有“國家旅游局許可經營出境旅游業務的資質”;活動承辦方需設置“輔導員”“安全員”“修學導師”等保障學生安全、提供專業教育服務的專職崗位;研學旅行活動中不得使用掛靠車輛,單次行駛公里數應控制在300千米以內;離住宿營地30分鐘車程內必須有醫院或急救中心。
針對研學旅行安全以及誰來擔責的問題,《意見》第一次明文規定:“學校組織開展研學旅行可采取委托開展的形式,與有資質、信譽好的委托企業或機構簽訂協議書,明確委托企業或機構承擔學生研學旅行安全責任。”
安全問題始終是基礎教育的一個重大問題,要想解決,光靠堵不行。一方面是外在的,從客觀上工作要做細,要認真負責,建立責任制;另一方面是內在的,要引導、幫助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及自我保護能力。
研學旅行不只是保險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有沒有安全預案,活動前有沒有進行安全教育,在活動中也可組成安全小組,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在組織中落實安全。
為預防并處理突發事件,保證研學旅行活動正常進行,方案制訂可以參考以下內容:
1.明確責任
(1)全體參與教師都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對每個學生的安全負責,加強安全教育,抓好安全管理,確保外出活動安全有序。
(2)帶隊教師要提前做好安全教育并公布活動安排。
(3)活動時帶隊教師是各隊的具體責任人。
(4)活動的路線地點,由活動負責人制定,帶隊教師不得隨意更換,不得組織學生到危險的地方開展活動。
(5)到達目的地后有序開展活動,活動中隨時清點學生的人數。
(6)活動結束要在規定的地點按時集中,教師清點人數并上報。
2.組織與指揮
成立現場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領導小組,負責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
3.做好突發、應急情況的處理工作
(1)活動過程中出現任何問題,各帶隊教師都要及時向負責人反映,以盡快得到妥善處理。
(2)活動期間要服從場館工作人員的指揮,帶隊教師要盡快熟悉場地進出口通道的位置和周邊環境。若遇到突發事件,所有工作人員堅守崗位,有序、迅速地疏散學員,并及時上報有關部門。
(3)參與活動的任何教師和學生都應當服從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領導小組為處理突發事件所作出的決定和命令。突發事件涉及的有關教師積極做好對學生的安撫工作,其他教師應當配合小組教師做好學生的疏導工作。
我認為研學旅行在中國必然會得到廣泛關注,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舍得花錢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樂于為孩子創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這個基礎上推廣研學教育是切實可行的。當然,有關部門也不能有所松懈,要加強旅游市場監管,嚴厲打擊亂漲價、“黑導游”硬強迫消費等行為。在監管好旅行社的同時,我認為教育部門的推廣也是很重要的。
研學旅行是創新校外教育、深化社會實踐的重要途徑,更是全社會齊抓共管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聯合行動,它為青少年搭建了理論通向實踐的橋梁,為了解中華文化提供了交流、交往的平臺,為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增添了新動力。開展好研學旅行,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陸慶祥,程 遲.研學旅行的理論基礎與實施策略研究[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2):22-26.
[2]李 祥,郭 楊.中小學研學旅行的風險及其規避[J].中小學管理,2017(8):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