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君
摘 要: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對知識的主動探求、發現和體驗,學會對信息獲取、分析、判斷和選擇,并重視解決問題的積極學習方式,它改變了傳統教學主要靠教師講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并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初中物理;開展;探究教學
一、新課的引入
在探究性教學的課堂上,新課的引入應當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服務,備課時應精心設計新課的引入方法和手段。例如,在“汽化——蒸發”這節課的課題引入時:我首先用酒精在黑板上寫下“液態”兩字,片刻后,用酒精寫的“液態”兩字便在黑板上消失了,學生知道這是由于黑板上的“液態”兩字變成氣態了,引出汽化的概念,接下來把一個外表皮很皺的蘋果切開,發現里面的水分是很充足的,引出了只從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蒸發,以此來引入課題。
二、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猜想
愛因斯坦說:“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創設積極思維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大膽地提出科學的猜想和形成假設的能力,這是探究性學習在課堂上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同時也是鼓勵學生大膽猜想,養成積極思考問題的習慣的行之有效的途徑。例如,我在引導學生猜想影響蒸發快慢因素的教學中提出問題:“一件濕衣服在變干的過程中,我們都知道衣服上的水分蒸發得快慢往往是不一樣的。那么,水分蒸發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我們怎樣做到使這件衣服干得快一些?即影響衣服上水分蒸發快一點的因素是什么?”
三、啟發學生設計實驗方案
啟發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是探究性物理實驗課的核心,也是學生進行課堂探究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傳統的實驗課中,老師往往按照教材或自己提前設計好的實驗方案,在學生實驗前將自己設計好的方案“灌”給學生,實驗的目標也僅是證明已有的實驗結論和簡單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而學生的興趣只停留在對實驗過程的自我感受,缺乏對問題探究的強烈愿望。探究性實驗則完全不同,其特點主要有兩點:第一,學生在實驗前有自己的猜想,并渴望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第二,實驗方案由學生自己設計,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四、指導并參與學生的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
經過猜想和實驗方案的設計,學生將以極大的興趣開始自己的探究實驗,但俗話說,“說者容易做者難”,受初中生心理特點、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影響,學生的某些實驗方案不一定能實現,因此,在學生實驗前和實驗過程中,教師進行適當地指導是非常必要的,這是學生進行課堂探究實驗活動的又一個重要環節。在實驗中讓學生親自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不但可以學到科學知識,練習操作技能,而且能夠進一步喚起學生“學”的興趣。探究式實驗則主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設計出如何導入新課,如何讓學生自己進行實驗操作,同時老師如何加以適當地引導。如果教師備課不充分,忽略任何一個細節,都很容易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整個課堂就顯得很散,效率低。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把自己的功夫下在前頭,這樣才能有效地控制課堂。
另外,在科學探究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需要有明確的分工與合作。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是組織、引導的主體,學生是探究、學習的主體。課堂是屬于學生的,在這種教學模式中,作為教師,必須明確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視而不管。課前準備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性,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只有這樣,才能把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充分展現,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能力。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過得既緊張又充實!
五、總結實驗結論
對初中生而言,探究的重要意義在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成功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良好動力,成功讓學生自信,而自信是學生獲得成功的催化劑。通過猜想、設計和反復實驗,學生最大的渴望便是成功,并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功。因此,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實驗結論,既是完成本課知識結構的需要,更是給學生展示自己,提高學生自我價值感的需要。這樣的鞏固訓練,不僅完善了知識結構,也滿足了學生渴望表現的強烈愿望,同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再次讓學生感受到物理來自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讓學生由于喜愛物理實驗而喜愛物理。另外,還能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參考文獻
[1]鄒志勇.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研究[J].中華少年,2017(33).
[2]李美燕.初中物理研究性教學探究[J].新課程(中旬),2014(05).
[3]程丹.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學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