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琴
幼兒園“親自然”課程是一種以“親自然”體驗為核心,以“班級”為課程實施載體的課程。“親自然”課程是幼兒園園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個性化、自主性特點,它順應幼兒生命生長方向,活力四射、魅力無窮。通過“親自然”課程建設,努力讓幼兒熱愛自然、親近自然、探索自然,培育幼兒生態意識、生態智慧,培養幼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觀念。
一、喚醒幼兒“親自然”樂趣,萌發班本課程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書,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師,她的教益無窮無盡。”親近自然、探索自然是幼兒的天性,因此教師要喚醒孩子“親自然”樂趣,讓幼兒充分感知、探索、認知自然。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打開幼兒向自然學習的通道,讓幼兒親近自然,形成保護自然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大自然蘊藏著許多探索素材,教師要善于捕捉、發掘。如筆者班上一位幼兒從家中帶來了青菜,剛剛栽種下去一兩天,青菜耷拉著腦袋。筆者用手機拍下青菜的生長照片,并和孩子們展開討論:“青菜發生了什么事情?青菜需要我們干什么?什么時候澆水比較適宜?”孩子們展開了熱烈交流,有孩子認為:“青菜被太陽曬蔫了。”有孩子認為:“青菜缺少水分。”大家商量著,孩子的責任感被激發了,通過討論交流,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安排了值日表,在值日表中明確了由誰澆水、怎樣澆水、澆多少水等。
在孩子們定期照看植物后,還為幼兒在班級黑板報上開辟了“我和植物交朋友”的主題欄目,記錄孩子們的想法、做法。課程因為有了孩子的主動參與而充滿勃勃生機,孩子通過觀察、比較,了解了植物生長的自然條件。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觀察、合作、探索能力得到了培養。
二、培植幼兒“親自然”情感,生長班本課程
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對幼兒進行最基本的教育其實是自然本身,自然界存在無限的空間,孩子的情感在自然中能夠穩定發展。”在幼兒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賦予幼兒“親自然”時空,帶領幼兒去體驗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讓幼兒對自然保持一種積極探索態度,培植幼兒“親自然”情感,讓幼兒與自然建立良好關系。教師不僅是幼兒學習的指引者,更是幼兒最好的玩伴。
拓展“親自然”的班本課程,不僅僅需要組織幼兒活動,更為重要的是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對幼兒的“親自然”課程資源相機滲透、開發。如筆者在春天組織幼兒到室外踏青,讓幼兒感受春天的氣息。在美術課上,組織幼兒到室外寫生,讓幼兒在自然中尋找畫畫的靈感,同時讓幼兒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廢棄材料進行裝飾,利用豆子、大米、玉米等糧食資源,創作大量的種子粘貼畫,用植物的葉子、南瓜等制作裝飾品等。在這個過程中,培育幼兒審美眼光,讓幼兒感受自然之美。
“親自然”課程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情境,孩子們從課堂走向社會,走進田野,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享受。在“親自然”班本課程浸潤中,除了對幼兒進行認知教育以外,還可以對幼兒進行藝術、社會、健康和環保等方面的教育。教師應充分發掘自然的諸種教育功能,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生態環境教育。
三、提升幼兒“親自然”的經驗,深化班本課程
“親自然”課程對幼兒體魄、人格、觀察力、想象力和審美力等的培養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要有意識地提升幼兒在“親自然”過程中積淀的經驗,以此深化課程建設。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通過研究發現,幼兒具有與自然直接交流的能力。幼兒面對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如一片葉子、一粒石子、飛鳥爬蟲等,都會與之言語,都會賦予它們意識和情感。教師要提升幼兒的“親自然”經驗,這些經驗比教師的說教更深刻、更持久。如在“親自然”課程教學中,幼兒能夠根據經驗主動地觀察種子的發芽和生長,能夠在家長的陪伴下展開“親子實驗”,研究種子發芽所需要的條件,研究種子生長所需要的條件,并能將種子發芽和種子生長的條件展開對比。正是由于幼兒形成了“研究自然”的經驗、習慣,使得“親自然”課程向縱深推進。孩子們在研究中沒有任何緊張和壓力感,他們在快樂中學習、體驗,釋放出幼兒的探究潛質,顯現出幼兒天然、純真、幸福的狀態。
在“親自然”課程實踐中,幼兒認識了自然天地的廣闊,感受、體驗到大自然的無窮奧秘。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意志力等學習品質都得到了深入發展,這是大自然對幼兒的饋贈。
“親自然”課程是全面、整合的課程,是注重幼兒生命體驗的課程。在“親自然”課程中,幼兒可觀雞羊,可賞花草……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營建安全、溫暖、互動、富于理解和激勵的學習情境,讓幼兒盡享自然的潤澤,讓幼兒在自然中努力追尋詩意、追尋靈感、追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