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娟娟
【摘要】培養學生的古典詩歌鑒賞能力,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但現階段中學生大多知道詩歌“美”卻不知詩歌“美在何處”。因此,文章以李清照的《永遇樂·落日熔金》為例探討了情境創設在古典詩歌教學中的作用,讓學生真正品味出詩歌的美。
【關鍵詞】詩歌;情境創設;情感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為我們留下了燦若星河、浩如煙海的詩歌。中國古典詩歌以其優美的音韻、鮮明的節奏和簡短的語言,表現了如畫的風光、多彩的生活、喜憂的人生、無垠的空間、深邃的哲理,她是中華文化寶藏中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她以其超越時空的永恒魅力,在當代的中國乃至整個世界范圍內都產生了愈來愈深遠的影響。在中學進行古典詩歌教學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增強當代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鑒賞古詩?關鍵在于語文教師的正確引導。筆者認為在古典詩歌教學中創設適當的情境有助于學生對詩歌“美”的發現。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曾說:“對詩的理解只能以詩的思維即審美思維進行。”所謂審美思維,主要是情感思維。情境教學正是順應了這種思維的客觀規律,想方設法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啟發學生在聯想、想象、比較、鑒別之中,對古典詩歌進行理解和把握。利用情境創設法進行古典詩歌教學,是一種師生默契的審美活動。
“情境”就是教師借助各種形象化的手段或運用語言描述,將詩歌傳達的情、景都表現出來,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情境”就是一種環境,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搭建的有助于學生學習的環境氛圍。在古典詩歌教學中巧設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濃厚興趣,打破以往的沉悶,而且能使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因此,筆者在上選修文本李清照的《永遇樂·落日熔金》時,努力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真切地感知詩歌的語言美和情感美。
一、播放音樂創設教學情境,初步引起學生對“美”的氛圍感知
詩與歌本是“一家人”,我們完全可以借“樂”來學“詩”,即在教授詩歌時,選播與所教詩歌內容相關的樂曲磁帶,讓學生隨著音樂的旋律進入詩歌感情的天地,感悟出詩中的情感并產生共鳴。這種借“樂”學“詩”的做法,讓學生在動情悅耳的樂曲聲中,在愉悅的心情下投入對古典詩歌的欣賞,易于進入詩歌的意境,產生奇特的審美感受。
在初次給學生范讀《永遇樂》時,我就借助一曲古樂《琵琶雨》,琵琶曲晶瑩剔透,又隱隱透出幾許傷感,如泣如訴,如怨如慕。在緩緩的音樂聲中,我開始緩緩地讀:“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詩歌讀完,音樂未散,學生沉浸在琵琶的旋律中,似在發呆,又像在回味沉思。我及時關掉音樂,將學生拉回現實。回過神來的學生普遍反映音樂好聽,讓人鼻子發酸,直想落淚。學生通過感受音樂語言再加上情感的遷移,自然而然地初步感知到女詞人李清照在詩歌中傳達的“悲”。此外,用音樂能激活大腦,引起無限遐想。樂曲聲停,學生還在思考:在傍晚火紅的天邊,云像碧玉般柔和,如此美景,此人李清照的悲究竟從何而來?學生的閱讀興趣由此激起。因此,在詩歌教學中運用音樂能營造學生初步感知詩歌的藝術氛圍。
二、借助圖片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美”的畫面想象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揭示了詩與畫之間的相互聯系。講授古典詩歌時,借助圖畫可以再現教學情境,可以把課文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養美感。
在《永遇樂》中,筆者通過多媒體展示一些與本詩相符的圖畫來重現當時的畫面。首先展示一張色彩絢麗的夕陽西下圖——“紅紅的天邊,云像璧玉一般柔和”,使學生感受到“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的美;接著展示一幅西湖垂柳圖,讓學生感知宜人的初春景色,四處充滿春意。在圖片的展示中,學生找出了上片的意象“落日”“暮云”“人”“柳”“笛聲”等,營造了一幅美好的畫面。
三、借助富有詩情畫意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掌握詩歌高超的藝術表現技巧
課堂語言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要求簡潔,凝練,生動,在詩歌教學中還需有詩情畫意,這樣才能更好地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從更深處去思考詩歌的內容和表現手法。
借助音樂和圖畫,學生已發現此詞的畫面美好但氛圍是悲涼的,看似矛盾的結果使學生對之前教師創設的情境產生了反思甚至懷疑。這時就需要教師點撥了:“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寫晚晴,正是過節好天氣,意境開闊,色彩絢麗。緊接著‘人在何處四字,點出自己的處境:漂泊異鄉,無家可歸,同吉日良辰形成鮮明對照。前三句寫當時的天氣,次三句寫當時的季節。‘染柳煙濃,吹梅笛怨點出時令是初春。上句從視覺著眼,寫早春時節初生細柳被淡煙籠罩;下句從聽覺落筆,通過笛聲傳來的哀怨曲調,聯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亂的初春景色。四處充滿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詞人看來,畢竟‘春意知幾許,還遠不是很濃郁的。雖是‘元宵佳節‘融和天氣,可是這些年來國事的變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詞人產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長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氣之后,立即指出‘次第豈無風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摻進了濃濃的隱憂。以上三小節結構相類,都是兩個四字句,是實寫,寫客觀景色的宜人,緊接著一個問句,反襯出主觀的不同感受。”這樣,學生很快掌握了上片的表現技巧:反襯(以樂景襯哀情)。
四、再現生活創設教學情境,喚起學生對詩歌的情感共鳴
生活是語文之源,一切文章都是彼時彼地的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聯系生活創設情景,就是把教材中的經典作品所描繪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生活體驗。
《永遇樂》的情感基調為何是“悲”?這就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知人論世。李清照,宋代的女詞人,她的早年生活比較安定舒適,作品也多寫婚后的生活,尤其是同她丈夫趙明誠短期分離時的“離愁別恨”。這些作品感情真摯,形式優美,風格清新,語言自然,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內容則大都局限在個人感情的小圈子里,缺乏深厚的社會內容。到她四十四歲時,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她同趙明誠一起倉皇南逃,不久趙明誠因病逝世,她便只得只身流亡,既遭到國破家亡之痛,又深受顛沛流離之苦,這就使得她后期的作品滲透了深沉的故國之思。
了解作者背景后,我叫了幾個學生上臺表演下片的情境。李清照是由班上的男班長反串扮演,他極具表演天賦,佝僂著腰,緊皺眉頭,滿臉凄婉,還有那極力壓制的老態龍鐘的嗓音“不去,不去”引得班上掌聲一片。表演結束后,我找到一位觀眾問:“如果你是這位老太太,經歷了人生這么多災難,又加上自己年老色衰,朋友駕著香車寶馬來盛情相邀,你會赴宴嗎?”他搖頭。我又追問原因,他回答道:“徒增傷感。因為南渡前在汴京過元宵佳節的歡樂心情同當前的凄涼景象作對比,還有自己的凄涼與他人的歡樂做對比,更強化詞人傷感孤凄的心境。”用表演的形式再現詩歌中的情境,喚起了學生對詞人的情感共鳴。
心理學認為,人的認識過程總會伴隨著情感,而情感往往也會促進認識活動的不斷深入。我先通過音樂、圖片讓學生逐級了解詩歌的表象,即凄清的《琵琶雨》讓學生感受到《永遇樂》的情感基調是悲涼的;借助圖片,讓學生了解到詩人寫《永遇樂》時的時節和所處環境。通過二者,讓學生感受一下藝術氛圍以及明白詩歌“美在何處”,初步達到讓學生“入情”的效果后,再通過教學語言、生活情境帶領學生一步一步深入學習《永遇樂》的語言、意境和李清照這個人物,讓學生在感受課本時“動情”,再在深入了解李清照這個人物時“動情”。“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當我們將詩人的情感細細剖析,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詩人身處的歷史環境中,讓學生重溫詩人所經歷過的人生歷程,從而體悟詩人的所思所想時,相信學生終能為其遭遇而扼腕,為其孤凄而嘆息。這樣,情感的基調基本上已經完成。在情感上與詩人有了共鳴之后,學生就會細讀詩歌的語言——品咂優美的語言是如何將詩人的情感表達出來的;就會深入了解詩歌的意境——體悟“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就會認真地探討詩歌的表達方式與寫作技巧——詩人是如何在簡潔與精練的語言中高度概括現實生活的酸甜苦辣的。當學生能夠從語言、意境、表達方式與寫作技巧等角度整體把握詩歌的主旨時,其對詩歌的認識也能夠“所至得其妙”,不再“心知口難傳”了。這種能將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與興趣,傳授詩歌知識,開發學生智力,陶冶學生情操等結合起來的方式方法便是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將刻板的教學方式轉變為活躍的課堂氣氛,將教師“主講”的主導地位變為“引導”的輔助教學,將學生“以聽為主”的學習方式轉變為“參與學習”的主體地位,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轉化為自我需求,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求學精神、求好精神,讓學生既能學習到豐富的語文知識,也能受到人文熏陶,從而提升綜合素養。
葉圣陶先生曾說:“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采取了情境教學的方法來教育學生,因為這種方式確實能夠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當“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深入每所學校和每位教師的心里的時候,教學情境這種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的教學方式必然會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