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政 羅掌華 國錦華 弓曉光



【摘 要】本文采用層次分析的方法,從教學實訓、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技能競賽、創新創業五個方面對廣西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綜合效益進行評價,評價結果為“中”,根據評價因子,分析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樹立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統籌實踐教學資源、強化實訓基地管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等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 實訓基地 綜合效益 評價指標體系 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1C-0091-04
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好與壞直接決定了高職院校培養人才質量和水平,以及學院未來的發展。目前,我國許多高職院校都在進行實訓基地建設,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有的學校還與企業共建實訓基地,這些實訓基地究竟能否滿足教學需要,是否能夠提升教學質量,對我國后續人才培養影響多大,存在什么問題,從目前文獻的研究上來看,還沒有進行定性定量的研究。本文以廣西S學院實訓基地建設為研究對象,采用層次分析的方法,從教學實訓、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技能競賽、創新創業五個方面對S學院實訓基地的綜合效益進行評價,分析實訓基地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這對于指導高職院校的實訓基地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S學院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實踐比較
S學院的實訓基地建設經過了60多年的摸索與實踐過程,從綜合實訓室、校企共建實訓室、政校企一體化實訓室到目前的“教學、服務、科研、競賽、創業”五位一體的實訓室,涵蓋了整個實訓室發展歷程,逐步形成了特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辦學特色。
(一)綜合實訓室。S學院發展初期,由于學校專業少,學生人數少,教師少,經費也不足,為了滿足整個教學需要,集全校之力,籌辦了以計算機機房為主要教學內容的綜合實訓室,供全校師生教學實習用。
(二)校企共建實訓室。也稱雙主體校企共建實訓室。校企共建實訓室是在校內實訓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為了使學生將課堂知識和書本知識對接就業和職業崗位,克服教學短板,一方面,與企業協作共建校外實訓基地,其實訓基地在企業內設立,學生實訓直接與企業的生產場地和設備緊密結合在一起,并且在真實生產環境中訓練技能;另一方面,學校也節省了大筆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費用。
(三)政、校、企一體化實訓室。隨著經濟的發展,政府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政校企一體化”隨之產生,政府不僅給學校投資建設實訓室,而且投資建設學生實習實訓的產業園區,還為接納學生實習的單位給予一定的補貼。政府是人才培養的決策者,學校是實施者,企業是受益者,三者有機地融為一體。
(四)“教學實訓、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技能競賽、創新創業”五位一體實訓室。近幾年,我國高職教育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學實訓、科研實踐、社會服務、技能競賽、創新創業”五位一體的實訓室建設已成為引領高職院校的發展思路,通過這幾方面的有機融合,達到“教學與實訓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教學與社會服務相結合,教學與技能比賽相結合,教學與創新創業相結合”,使高職院校的實訓基地真正成為全面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平臺。
S學院實訓基地建設呈現出如下特點:一是實訓基地由學校封閉式向社會開放式發展;二是實訓基地建設由學校一方建設向社會多方共建發展;三是實訓基地建設由單一功能型向綜合服務型轉變。S學院的實訓基地建設已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發揮的綜合效益如何,正是本研究的重點。本研究通過構建S學院實訓基地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從“教學實訓、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技能競賽、創新創業”五個方面評價其綜合效益,通過評價,分析S學院的實訓基地建設成效,這對于指導S學院的實訓基地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S學院實訓基地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評價
(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與方法。本文在研究S學院實訓基地建設模式評價指標的構建原則時,本著該實訓基地的建設理念和發展思路,從全面性與科學性、針對性和可行性、獨特性與代表性、實用性與系統性四個方面考慮其評價指標。
本研究在選擇評價指標時,一是根據S學院在實訓基地建設中充分考慮的關鍵因素,列為實訓基地建設效益的評價指標;二是通過廣泛閱讀參考文獻,借鑒、分析、比較、吸納別人研究成果中的優良指標;三是根據實訓基地建設的成功案例,聽取國內實訓基地建設的知名專家的意見,建立S學院實訓基地建設的評價指標,并對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反復修正。
這些初選指標確定后,再對其進一步篩選,主要篩選方法有頻度分析法、Delphi法、專家咨詢法和調查研究分析法。
(二)評價指標體系。通過上述方法,最后形成S學院實訓基地建設綜合效益的評價指標,包括目標層1個,標準層指標5個,指標層指標28個,如表1所示。
本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對S學院進行綜合效益評價,通過層次分析法并結合專家意見征詢法來確定指標權重。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在S學院實訓基地建設綜合效益評價中對評估結果的影響很大,權重也是層次分析法中的重要參數。按照層次分析法的研究步驟,一是確定權重,請有關專家對從目標層到指標層建立的一、二、三級評價單元按照順序求出每一評價單元中的各指標的權重,為了盡可能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對每一待定指標進行初選,將每一待定指標分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四個等級。二是對初選出來的指標直接綜合權重該指標。三是由專家按照遞階層次結構對每一個上級指標所轄的下級指標兩兩比較其重要程度,得出判斷矩陣;然后求出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并進行一致性檢驗,最終計算確定S學院實訓基地建設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中各因子的權重,各評價指標的權重見表1。
(三)評價指標內涵、標準及計算方法。本研究在對指標層中各評價因子實際值的確定中,盡可能采用一種廣泛使用、科學適用、計算一致,并且大多數專家認可的方法。
根據各指標(包括各評價層的指標)對研究系統目標的影響與作用方向,在計算中采用不同的方法。
評價指標值計算公式:
…………………………………(1)
式中:Fk為指標評價值,所反映的是指標實際值(Pk)與指標層標準值(Sk)的接近程度;Pk為指標實際值;Sk為指標標準值。
(四)實訓基地建設效益綜合評價。評價綜合指數的合成采用線性加權平均法,函數表達式為:
………………(2)
式中:C為實訓基地建設效益的綜合指數;m為系統層指標個數;n為標準層指標個數;l為指標層指標個數;Fk為指標評價值;Pk為指標權重;Rj為標準層中指標的權重;Wi為系統層中指標的權重。
從本文設計的實訓基地建設綜合效益評價指標中可以看出,影響實訓基地建設效益的有5大類因素,每一類因素由一系列子因素組成,這種評價指標體系借鑒了雙主體、四位一體、政校企一體化高校實訓基地建設的研究,也借鑒了高職實訓基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涉及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本文主要借鑒閔氏多因素評估法,即先對各類因素的子因素作評估,并征詢相關專家的意見,然后據此對該類因素做出優[5-4)、良[4-3)、中[3-2)、可[2-1)、差[0-1)的5級判斷,最后按上面公式(1)、公式(2)計算S學院實訓基地建設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的總分。
利用上述方法可計算出S學院實訓基地建設的綜合評價指數,并確定實訓基地建設等級。計算結果表明,S學院的實訓基地建設的綜合評價指標為2.5,從綜合評價結果可以看出,S學院實訓基地建設綜合效益為中;從評價數據來看,S學院實訓基地建設綜合效益評價指數偏低,遠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三、討論分析
S學院實訓基地建設已經初步完成,從評價結果來看,綜合效益并不理想,僅為“中等”,由此暴露出許多問題,從表2調查因子中可以看出:
(一)教學實訓方面。一是利用率不高。由于實訓基地建設經驗不足,投資建設沒有整體規劃,購進設備不配套,有硬件沒軟件,教師不會操作,導致實訓室不能使用,造成設備閑置,即使能夠使用設備,大部分功能也不能發揮。二是實踐教學師資短缺。大多教師熟悉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即使講實踐課,也與社會實際脫節,而且不重視實習教師的引進與培養。三是實訓教材質量不高。高職高專統編實訓教材很少,大多實訓教材是老師自己根據教學經驗編寫,與實際工作不符,編寫實訓教材不與熟悉企業工作的管理人員和一線技術人員有機融合,勢必造成實訓中的紙上談兵。四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夠。大多校企合作,就是學校把參與實習的學生送到企業頂崗實習,大多在某一崗位實習到畢業,不能掌握整個流程,影響學生的后續發展和全面發展。學??紤]的是在實習期實習單位能否留住學生,實習期能否掌握實踐技能,有效縮短學校與企業、學習與工作的磨合期。學生關心待遇高不高,企業擔心實習學生沒有實踐經驗影響正常生產,實習效果不夠理想,學校、企業、學生僅是短期合作,沒有長遠的職業生涯培養規劃。
(二)科學研究方面。主要是產學研結合不緊密,一是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融合不夠,高職院校擴張快,師資短缺,教師忙于上課,沒有精力進行技術研究,而企業技術人員忙于企業工作,無暇顧及與學校合作;二是學校與企業的橫向生產性科研課題沒有保障,科研經費無處落實,生產與教學難結合,教科研與技術開發難結合。
(三)社會服務方面。受實訓條件的限制,實訓室只能安排校內學生教學實習,而且S學院的實訓基地教學資源嚴重短缺,師生比僅為1∶38,教師忙于上課,對外服務沒有場所,很難承擔社會服務項目。
(四)技能比賽方面。S學院盡管參與了多項大賽,但是整體發展后勁不足;一是實訓基地條件有限,只能培訓少數精英,不能滿足全部學生參與;二是指導教師水平有限,成為制約技能比賽的瓶頸;三是激勵措施不當,激勵效果不明顯;四是技能比賽重視不夠,沒有將該賽事當作提高師生能力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來抓,而是臨時組建一個參賽隊。
(五)創新創業方面。創新創業是S學院的一個短板,首先,沒有創業指導老師;其次,沒有創業基地,無論是領導還是師生整體對創新創業認識不夠,因而也很難在創新創業上有所突破。
從上述分析看出,S學院的實訓基地建設還存在許多問題,必須從實際出發,努力探索體現自身特色的實踐教學和實訓基地建設之路。
四、改進措施
(一)樹立現代職業教育理念,明確辦學定位。高職教育必須堅持“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的辦學理念,辦學定位要準確。就S學院而言,重點明確:一是目標定位,具有行業特色、國內一流、生態風格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二是專業定位,以“適應需要,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為目標,構建“以生態技術為龍頭,以工程技術為主體,以管理和服務為兩翼”協調發展的專業體系;三是辦學模式定位,依托行業,校行企合作,產學研結合;四是服務面向定位,立足廣西,面向全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五是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堅持人才培養,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統籌實踐教學資源,提高使用效率。資源共享是提高實訓室使用效率的最好途徑,而解決的最好辦法:一是抓好規劃,統籌實踐教學資源、實現實訓基地建設統籌規劃、實踐教學計劃科學制訂、實訓教學項目統一安排,實現優化配置與共享資源;二是抓好使用,不僅要做好課上的實訓課教學,還要鼓勵課余時間的學生實訓、興趣發明與科技創新;三是抓好服務,引入市場機制開展有償服務,在完成校內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進行職業培訓、技術鑒定、技能考核等有償服務,開放實訓基地,增強實訓室活力。
(三)強化實訓基地管理,夯實基礎工作。強化管理是實現實訓基地高效運轉的保證。一是建立健全實訓室規章制度,嚴格實訓室人員的崗位職責,規范實訓室管理制度;二是實行標準化管理,實行目標管理、現場管理、定置管理,培養學生做到內容標準化、程序標準化、方法標準化、結果標準化;三是編制實訓教材要有針對性,教師要與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一起編寫,實訓教材針對實訓內容的特點和目標,緊貼工作實際。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強化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是實訓基地建設的核心。一抓數量,要梯隊科學,(下轉第104頁)(上接第93頁)無論是在年齡上,還是知識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上都要科學合理,符合高校工作的發展。二抓質量,要寧缺勿濫,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必須把培養“雙師型”教師放在首位,這是因為“雙師型”教師既能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也能進行實踐教學,還可承擔生產、培訓、技術開發、對外服務等任務。三抓管理,要兵精將強。干部選好配齊后,應不斷加強人才隊伍的理論學習、業務學習,而且還應進行實踐鍛煉,對其工作業績和表現上進行管理,優勝劣汰。
(五)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提升實訓質量。實訓基地建設的效果如何,必須進行考核評價。首先,根據專業設置和發展的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制定中遠期建設規劃,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高水平缺乏共享”的局面。其次,規范實訓內容,不僅符合生產工藝的要求,還要滿足實踐教學的要求。最后,創新管理水平,引進企業管理模式,提升運行機制,提高實訓基地的利用率,最終形成管理體系完整、實訓功能齊全、資源高度共享的實踐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國政,聶華,臧潤國.西南地區天保工程綜合效益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
[2]國政.中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瀕危程度評價指標體系[J].林業科學,2013(6)
[3]國政.會計人才培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運用[J].廣西教育,2016(3)
[4]黃志高.“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下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研究與實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6)
[5]李政勰.“四位一體”綜合化物流實訓基地的建設[J].教育管理,2017(5)
[6]席曦,謝梅花.“政校企一體化”實訓基地管理探研[J].黑河學院學報,2017(5)
[7]胡萬欣.基于博弈論集對模型的高職實訓基地績效評價研究[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
[8]周廣和,崔坤.以高技能型號人才培養為目標建設實訓基地[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9(1)
[9]杜鳳.校企合作實訓基地職業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山東化工,20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