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含
【摘要】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城市發展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智慧城市發展模式便是這種變化的體現之一。本文根據以往工作經驗,對智慧城市建設與產業經濟融合發展現狀進行總結,并從推動科技的創新、做好頂層規劃設計、對五項機制進行完善、對服務平臺進行構建四方面,論述了智慧城市建設與區域產業經濟融合發展策略。
【關鍵詞】智慧城市 區域產業 經濟融合
前言: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發展的最高層次,更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在智慧城市建立過程中,主要以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為基礎,對城市發展中的相關數據進行整合,從而實現城市的智能處理。除此之外,智慧城市的建設也是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智慧城市建設和區域產業經濟之間屬于相互推動的關系。
1 智慧城市建設與產業經濟融合發展中現狀
1.1 智慧城市建設現狀
隨著智慧城市概念和全球性業務解決方案的相繼提出,我國為了提升各個城市的發展速度,實現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很多城市中成立智慧城市試點建設。截止到2012年,我國首批智慧城市試點達到了90個,如北京朝陽區、東城區等。到2012年年底,我國物聯網產業規模已經突破了3000億元大關,同比上一年增加38%。從二維碼的普及,到智慧城市的建設,物聯網技術的完善發揮著巨大作用。隨著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為了對人們日常生活進行滿足,我國在2013年建立了智慧城市雙試點,對技術和標準兩項指標進行重點建設。同年,我國在智慧城市建設的投資上超過了四千億元。從2013年開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開始步入高峰時期,建設步伐也得到了明顯加快,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除此之外,我國在2014年提出了新的智慧城市發展指導意見,并對發展目標和原則進行明確,確保我國智慧城市發展具有較高的可行性。
1.2 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促使我國工業領域得到了重大進步,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也得到了提升。例如,我國的制造業在全球占據很大比例,為全球經濟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現階段,我國城市經濟發展情況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提升了農業的發展速度,很多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實現了應用;第二,工業產業發展迅速,徹底實現了傳統模式向新興產業模式轉變,技術產業也成為了工業領域中的主導。
2 智慧城市建設與區域產業經濟融合發展策略
2.1 推動科技的創新
在科學技術創新推動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加速智慧城市建設中產業經濟的融合發展,可從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首先,注重對傳統產業進行合理化改造,對現代信息技術和高新技術進行引入,從而實現傳統產業功能的全面提升,增加具體的技術含量,以此來推動各個產業領域實現升級和發展。其次,對傳統制造業的全過程設計進行升級和改造,經過此項工作工作,可以實現產品制造水平的有效提升,并增加其智能化程度。再次,可對生產設備的數字化發展速度進行有效提升,利用創新技術建立創新體系,為產業之間的相互合作提供基礎,并利用資源共享建立起經濟發展共同體。
2.2 做好頂層規劃設計
如果能夠保證頂層規劃設計的完整程度,便可以實現智慧城市建設與各項產業經濟的融合發展,在此過程中,政府可以將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作為基礎條件,并對城市發展歷史、特點等方面進行合理總結,為區域產業的長遠發展做出規劃設計,實現制度保障性的有效提升。除此之外,在實施頂層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將綠色發展作為核心,對城市周圍環境進行合理優化,并以網絡的融合互通為前提,促使各項產業對智慧城市的建設目標進行充分理解。例如,在江蘇省智慧城市與區域產業經濟融合過程中,主要以園區為載體,并將其當做經濟發展的主要發展方向。站在中國經濟發展角度來看,園區的貢獻力度較大,可以將其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推動者。而智慧園區的出現,便是各個智慧集群相互促進的過程,可實現城市競爭力的有效提升。
2.3 對五項機制進行完善
在五項機制完善過程中,可以促使產業經濟實現融合發展。首先,相關部門應建立組織領導機制,對各項智慧城市的建設工作進行妥善協調,并成立專職機構的領導小組。其次,對市場推進機制進行合理完善,加強對各項產業結構的創新研究,對財政資金進行充分利用,從而將杠桿作用和引導性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再次,完善政府扶持機制,針對下發的各項專項資金建立全方位管理機制,注重產權保護和人才引進,避免產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另外,建立監督考評體系,對區域范圍內經濟貢獻較大的產業進行表彰獎勵,為其他產業樹立典型。最后,構建決策咨詢機制,對創新研究機制進行積極探索,建立信息聯絡、人才培養等工作機制,為智慧城市建設與區域產業經濟融合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2.4 對服務平臺進行構建
在服務平臺構建過程中,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對互聯網技術進行充分利用,從而實現公共服務平臺的有效搭建和發展,并在平臺建設過程中融入產業信息、政策法規信息、產品科研信息等,通過平臺實施合理的政策性宣傳。其次,對信息服務平臺之間的融合進行大力推廣,根據預先設定好的統一規劃標準,在配合已有的基礎設施,可實現對相關單位電子政務資源的有效整合,將信息化差異徹底消除,從而使產業服務和管理系統得到合理完善。例如,為了消除各個區域產業之間的差異化發展,某企業協會召開企業發展座談會,在會上,企業負責人將企業未來的發展規劃進行梳理,而在此過程中,一定會碰到發展理念相似的企業,此時二者便可以通過合作建立經濟發展共同體,實現共同進步。
3 總結
綜上所述,智慧城市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向,截止到目前,我國大多數城市已經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設領域之中。隨著建設速度的不斷提升,智慧城市便會帶動產業經濟一起向前發展。所以說,只有依靠有效策略,促使智慧城市建設與產業經濟發展實現融合,才能建立起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為各地區產業的不斷優化和轉型提供基礎條件。
參考文獻:
[1]楊海明.順應新趨勢打造新平臺——漳州信息產業發展模式思考[J].經濟師,2017(07):161-162.
[2]蘇文松,方創琳.京津冀城市群高科技園區協同發展動力機制與合作共建模式——以中關村科技園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7,36(06):657—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