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東主
【摘 要】目的:討論膽結石患者應用腹腔鏡和傳統外科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并進行分析。方法:選擇80例患有膽結石患者進行研究,對上述患者分為兩組進行比對,分別實施腹腔鏡手術和傳統外科手術。結果:采用腹腔鏡手術的患者其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明顯比采用傳統外科手術的少,p<0.05。結論:膽結石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的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可降低患者術后腸粘連的發生,預后較為理想。
【關鍵詞】膽結石;腹腔鏡手術;傳統外科手術
【中圖分類號】R4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7)12-03--01
膽結石是臨床中常見的疾病種類,屬于膽囊疾病之一,該疾病在發病的初期其臨床表現并不是十分明顯,得不到患者的重視,隨著時間的推移,疾病逐漸加重,因此一經查到為膽結石應及時的進行治療。而常用的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本次主要分析,腹腔鏡手術和傳統外科手術對膽結石患者的效果,特進行下方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
此次研究的患者為80例,以上患者實施手術治療,無手術禁忌,將上述患者分為兩組進行比對,觀察組和對照組,表1為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
1.2 手術方式
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讓患者進行平臥,實施氣管插管麻醉,在患者的臍部進行觀察孔操作,同時在右腋和肋下緣右鎖骨中線穿刺,實施輔助操作孔,隨后建立人工氣腹,并根據患者的情況對氣腹的壓力進行調整,緊接著,將手術儀器插入患者的腹腔,在腹腔鏡下將膽囊動脈游離,將膽囊分離后暫時不切斷,再實施牽引,并利用鈦夾將近端夾閉,避免膽囊內的小結石進入膽總管,再對膽囊實施逆行剝離,并及時止血,牽拉膽囊底部,充分顯示膽總管前壁,隨后進行縱行切開,置入纖維膽管鏡,通過切口插入膽總管,取出結石,觀察患者的情況,如果無異常情況,則可以關閉操作孔,手術結束[2]。
對照組,本組的患者采用傳統的外科手術,取患者平臥位,實施氣管插管麻醉,其切口的位置在患者的右肋下,長度在4cm左右,隨后進行皮下組織分離,直到可以看到腹直肌,再對患者的膽囊管進行剝離,充分暴露后,在切除膽囊,觀察患者的情況,無異常后縫合切口,手術結束[3]。
1.3 觀察范圍
觀察患者術后腸粘連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的文章中,遇到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分析統計,同時將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均采用和t檢驗,數據p<0.05為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對比上述患者腸粘連的發生情況,由表3可知,腹腔鏡組患者發生率明顯比開腹組低,p<0.05.
3 討論
隨著現如今生活的不斷改善,人們的飲食結構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此引發膽結石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膽結石屬于消化系統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血液或者腸道循環進入膽囊,進而引發的膽囊感染,出現膽汁濃縮,出現膽結石,針對于該疾病,采用外科手術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傳統的開腹外科手術屬于常規的治療方式,雖然可以清晰的觀察患者腹部情況,但是手術中的出血量較多,患者腹部的暴露時間較長,并且切口的擴展也會導致后期的感染發生,因此效果不是特別理想。而腹腔鏡手術屬于現代微創治療,近年來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優勢在于有良好的手術視野,并且對患者的創傷較低,操作較為簡便,另外避免患者腹腔組織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有利于術后的恢復,同時,針對于老年人以及對手術耐受程度不高的患者,該方式更適用,因為微創手術降低患者機體的應激反應,緩解患者術后疼痛感,安全性較高。
通過此次研究結果也可以看出,采用腹腔鏡手術的患者其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明顯比采用傳統外科手術的少,p<0.05。進一步說明,腹腔鏡手術比傳統外科手術的安全性高,可以確保患者術后恢復,預后性良好,能加速患者恢復,同時引發的并發癥較少,保證患者健康,臨床意義較為深遠。
參考文獻
鄧維. 腹腔鏡切除膽囊與小切口膽囊切除治療膽結石的療效比較.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3(5):807, 810.
于立斌. 腹腔鏡膽囊次全切除術治療復雜膽囊結石40 例臨床觀察.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5(15):99-100.
楊洪穎,劉曉耕,李茂恒,等.膽結石患者應用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腸粘連機率的比較[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6,21(2):340-342.
胡亞軍,光建中,朱志偉.高齡膽結石患者行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的療效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28):74-75.
顧強, 仇笛, 朱衛平, 等.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80 例膽結石的療效分析. 當代臨床醫刊, 2015, 28(3):14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