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各高校都在努力培養文理兼備、知識廣博的復合型人才。但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打破學科壁壘,實現深層次、多領域的理念融合,仍是急需探討的話題。本教改項目以《廣告策劃與創意》的課程教學為平臺,把人文、自然科學和藝術類期刊融入到作業中布置給商科學生,在提升學生營銷技能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和藝術品位。
【關鍵詞】文理融合 學科壁壘 任務驅動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11-02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加上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完滿的人生,這些就需要高校培養文理兼容、知識廣博、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兼備的人才。目前,我國高校各專業普遍設置了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課和選修課,但這種設置只是學科知識的簡單疊加,沒有徹底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實現理念和精神層面的相互滲透。
有鑒于此,筆者在面向市場營銷專業學生開設的《廣告策劃與創意》課程中,開展了一個任務驅動型教改項目,以提升商科學生在人文、科學、和藝術方面的意識、興趣和素養。
一、項目內容
筆者從歷史、自然科學和藝術領域選取了三份雜志:《國家人文歷史》、《環球科學》、《美術大觀》,并把這些雜志分別融入到三份作業中,先后布置給學生。為保證該教改項目的質量,筆者聯系了三位分別從事歷史學、生態學和美術學研究的教授,讓他們在業余時間通過QQ、微信等方式解答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遇到的專業問題。
1.作業一
在課程的第二周,把最新一期的《國家人文歷史》介紹給學生,讓每個學生獨自完成一份作業:仔細分析該雜志中的所有廣告,對廣告中的產品進行分類,評析優秀和劣質廣告,評估廣告風格和文章風格的一致性,指出廣告的目標消費群體,判斷廣告是否能打動目標消費者。該作業有兩個目的:一是提升學生的廣告鑒賞能力,并給學生提供一個把市場細分原理運用到實踐中的機會;二是幫助學生了解歷史類雜志在語言風格、排版設計、目標受眾等方面的特點,拓寬其在人文領域的知識面并激發相應的興趣。
2.作業二
在第六周,筆者從最新一期的《環球科學》中選擇一篇關于生態環境治理的文章。學生的任務是:閱讀該文章后,對涉及到的相關治理議題開展調研,調研的信息來源至少包含三份知網收錄的正規期刊。根據調研結果,列出解決該生態問題民眾應采取的最重要的行動,并向《環球科學》的讀者進行宣傳。為此,學生必須撰寫一份策劃案,內容包括自制一則關于生態治理的公益廣告初稿(草圖,或腳本),并闡述除了《環球科學》雜志,還應當通過哪些渠道向該雜志受眾投放該公益廣告。
每個學生把自己的策劃案呈現給3~4個組員,然后每組選出最佳的策劃案在課堂上進行提案。教師組織學生對提案進行討論,不僅從傳播學和營銷學視角去評析策劃案的質量,還對相關生態議題所涉及的科學原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探討。該作業與討論有以下目的:
一是向學生提供一個廣告創意的實踐機會以及現場提案的舞臺。
二是促使學生認真研究一個自然科學議題,包括閱讀、分析期刊上相關的科普文章,然后形成自己的觀點。該研究過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然科學素養,包括知識面、思維方式和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絕大部分學生習慣于從移動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而不是期刊獲取信息,本次調研任務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閱讀期刊的良好習慣。
三是讓學生仔細研究《環球科學》這份雜志。通過分析雜志內容(包括廣告),推測出目標受眾群體的一系列特征,如:審美情趣、價值觀、媒介使用習慣等。該過程可以加深學生對《環球科學》這份雜志及其受眾的了解,激發學生對自然世界的興趣和科學精神的敬仰。
3.作業三
筆者在第12周布置最后一份作業,要求學生閱讀《美術大觀》中關于一位畫家的文章,并假設該畫家委托學生宣傳其在學校當地的個人畫展,學生需要為此撰寫一份策劃案,包括廣告創意、線上(網站、微博、微信)推廣方案、公關和促銷活動。該作業要求學生從《美術大觀》以外的信息源搜集關于該畫家的更多資料,分析其作品的目標受眾,并為廣告的創意設計以及推廣方案給出理由。小組選優、匯報、課堂討論等環節和上一份作業相同。
二、項目效果
在第一節課上,筆者做了一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班上32名同學,只有兩名在過去六個月看過一份電子版歷史雜志,沒有一個同學在過去半年看過自然科學或藝術類雜志。本項目實施過程中,除了一名同學沒有完成規定任務,其他31名同學都按要求認真閱讀、分析了指定的三份雜志,并且有12名同學在期末的問卷中表示,今后會關注歷史、自然科學、或藝術類方面的科普文章。這些數據顯示,本項目一方面促使絕大部分學生較為深入地學習了本學科之外的知識,另一方面成功拓寬了部分學生的興趣面,為其今后持續性學習外專業知識打下了初步基礎。
另外,該《廣告策劃與創意》課程是筆者第六年講授。和前五年相比,本次學評教總分處于第二,但有三個分項的分數和往年比是最高:“通過適當的方式(如作業、調查、閱讀等)引導、鼓勵學生課前、課后探索式的學習”、“教學方法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形成學生為主、教師引導的學習方式”、“教學風格、教學方法等方面特色顯著”。之所以學評教總分不是最高,是因為部分學生反映課程作業過多,對相關雜志內容不熟悉,被強制學習自己不感興趣領域的知識。不過,更多學生則在學評教系統里留言表示,該課程的作業開拓了其視野,為其打開了一扇通往科學/人文/藝術殿堂的大門。這些結果說明學生對本項目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兩極化的態度。對于積極好學的學生,該項目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導、啟發作用;對于被動消極的學生,該項目因為沒讓他們自主選擇感興趣或熟悉的領域撰寫策劃案而顯得有些強迫性和獨斷。因此,本項目在學風好、樂于鉆研新事物的班級可能更受歡迎。
三、結語
雖然本項目無法為大學教育中的文理融合問題提供一份全面的解決方案,但至少進行了深入探討和有益嘗試。本項目的操作模式可以輕易地被其他一些本科階段的課程教學所借鑒,比如消費者行為學、市場營銷學。
此外,其他教師可以對本項目做些調整,用于社會實踐類課程教學中。比如,讓文科生為社會上的環保組織、或者政府的公共健康部門免費制作科普宣傳材料和推廣方案。這樣,學生可以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增長自然科學知識,而社會有關部門可以獲得免費的服務,從而形成共贏。
最后,本項目對教師的最大挑戰是批改的作業量巨大。班上32名同學,每人要交3份2000字左右的作業,還有小組PPT匯報。每份作業和匯報不僅要打分,還要給出較為詳細的意見和建議。如果讓學生分組而不是單個完成作業,固然可以減少教師的負擔,但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調研和思考的能力,并有可能產生“搭便車”的現象。因此,本項目的作業模式比較適合小班教學或配有助教的課程。
參考文獻:
[1] Atchinson, M., L. Hamilton, W. Kehoe, and C. Zeithaml (2004), “Integrated Core Experience (ICE): Concept,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Outcome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Business Education, 5(Spring), 80-93.
[2] Elam, E. and H. Spotts (2004), “Achieving Marketing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 Live Case Study Approach,”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 26(April), 50-65.
[3]“大教學觀”視域下的文理融合與“全人”培育[J]. 肖小玲、張軍民、游開明.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1 (04): 65-66.
[4]在全校選修課教學中文理融合培育大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J]. 彭東來、吳磊、尹志剛、張治紅、張忠厚. 科教文匯. 2014 (06): 44, 49.
作者簡介:袁勝(1977-),男,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大眾傳播學博士,溫州商學院傳媒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4YJC86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