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萍
【摘要】基于問題學習(PBL)的教學與標準化病人(SP)均是現代醫學新興的醫學教育模式和方法。為了探索PBL聯合SP教學法[1]在呼吸內科臨床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和教學效果,本課題組根據教學目的,收集了呼吸內科典型病例,建立PBL教案,招募若干名醫學生進行SP系統培訓,在臨床五年制本科醫學生中分別成立PBL聯合SP教學組及傳統教學組進行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PBL聯合SP教學受到90%學生的肯定,且理論考試及技能考核平均成績明顯更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語言表達和臨床思維能力及團隊意識更強。兩種新型教學方法相聯合優勢互補,更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語言表達、臨床思維能力及團隊意識,值得在其他專業和教學對象中進一步推廣研究。
【關鍵詞】標準化病人 PBL教學[2] 呼吸內科臨床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02
2014級臨床醫學五年制本科生已完成《解剖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及《診斷學》等課程的系統學習,具有一定的醫學基礎,初步建立臨床思維,具有通過小組討論自主學習的能力。
呼吸內科常見病主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肺結核等,還包括對胸痛、咯血、呼吸困難等常見呼吸系統癥狀熟悉和掌握。
PBL(基于問題的學習)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把學習置于復雜而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習者通過合作解決真實問題,從而學習和掌握隱含于問題背后的醫學科學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技能,培養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SP[3]指經過標準化、系統化培訓后,能夠準確表現病人的臨床問題并且能恒定、逼真地復制真實臨床情況的正常人或者病人。
我院已有兩年SP工作基礎,均經過正規團隊培訓,具備模擬角色的能力。SP培訓方案包括:(1)醫學基礎知識培訓,2周8個學時,要求SP熟悉其所扮演病例的具體內容,如臨床表現及解剖位置等;(2)問診查體培訓,2周8個學時;(3)病房見習培訓,1周4個學時,安排SP到病房見習其所扮演病例的真正病人,并與病人溝通病情,有助于理解病例,更加貼切逼真的表演。
一、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及分組
本研究組根據呼吸內科學教學目的,收集了典型病例,建立PBL教案。每個PBL教案分解成5~7個情景,每個情景根據教學大綱由淺入深提出4~5個主要問題,作為學生的討論提綱。同時招募若干名具有一定表演能力和溝通技巧的醫學生,根據已有的SP培訓方案進行系統訓練,每位SP掌握一種疾病的模擬技能。
將井岡山大學2014級臨床本科2班32名醫學生隨機分為2個組,PBL聯合SP教學組16名,傳統教學組16名。兩組教學內容和學時數均按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要求進行。PBL導師先利用2個學時向學生簡單介紹PBL,包括PBL教學理念、發展過程、目的意義、教學模式和評估方式。
2.PBL結合SP教學組
首先根據培訓方案對SP進行系統培訓,讓每位SP熟悉其扮演病例的具體內容;其次掌握模擬病人的背景;再次強調每種疾病模擬要點,主要包括癥狀和體征,兩人一組,對每例模擬病例反復演練,在此過程中發現問題不斷補充及完善。可以通過SP模擬的情緒、不友好、答非所問、不理解醫學專業術語等故意設置一些障礙來訓練其他醫學生與SP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實施具體過程:
一般情況下,每個案例的5~7個情景資料逐個發給學生自主討論,討論完一個情景再發下一個情景,總共通過3次指導課(7~8個學時)全部完成。
第一次指導課的目標是形成一種探究的氣氛。先由PBL導師帶領引導醫學生觀看SP扮演的病例情節,再由學生對SP進行詢問病史和體檢,然后學生分組討論,由學生分別解答提綱中的問題,對每種假設尋找更多的依據,導師可通過頻繁提問引導熟悉這一學習過程,向學生示范思考過程。當新案例給出時,學生應該確定他們需要知道哪些知識來解決這一問題,這些“需要知道的東西”就成了“學習問題”。
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指導課主要是讓學生把他們查閱或探究得來的知識整合到相關的病案中去,并確保對問題的理解達到一定的深度。學生需要批判性地對待討論中獲得的信息以及獲取這些信息的來源。
理想狀態下,三次指導課結束時所有的學習目標均需完成,為此PBL導師需要加以引導調整討論進度和步伐。最后一次指導課經常用來檢查那些不明確的學習目標,同時對本小組、本案例的討論情況進行反思和反饋。
最后由老師總結重點、難點、關鍵學習內容和掌握要點,對學生表現進行評價,學生和教師分別完成各種問卷表。
3.傳統教學組
由PBL結合SP教學法導師帶教,采取傳統課堂教學法,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學內容與PBL結合SP教學組大致相同。
二、教學效果評價及結果
通過師生問卷反饋、理論考試及技能考核來評價教學效果。理論考試客觀性試題,主要考核學生對呼吸內科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理解及記憶。技能考核包括病史詢問、體格檢查、疾病診斷及病情分析,主要考核學生動手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及綜合分析判斷能力。問卷及成績分析表明,PBL聯合SP教學法得到90%學生肯定,理論考試及技能考核平均分85.4分和86.8分,分別比傳統教學組高出11.3分和10.2分。
三、討論
呼吸內科教學組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進行學習興趣、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臨床溝通、人文素養、綜合能力等方面進行探索研究,率先應用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 PBL) 聯合標準化病人(SP)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通過師生問卷反饋、理論考試、技能考核來評估教學效果,結果發現PBL與SP兩種教學法的聯合優勢互補、特色鮮明、可行性強、效果顯著,有效地改善了既往呼吸內科疾病教學和學習中的困難。
參考文獻:
[1]陳立偉,韓凌,高亢,等.聯合PBL、SP及SPME教學法提高心血管內科青年醫生培養質量[J].繼續醫學教育,2014(9):115-117.
[2]劉軍,陳生弟.PBL教學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和前景[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4):5-6.
[3]高秀文,周虹,文斌.標準化病人的應用與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08(21):94-95.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廳高等學校教育改革項目(課題編號:JXJG-14-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