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玉
【摘要】課外閱讀是小學生豐富生活經驗,積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養的過程。教師要放棄急功近利的思想,端正對課外閱讀的認識,正確指導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讓課外閱讀為學生的人生打好底色,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閱讀 興趣 習慣 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094-01
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學習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學生只有在課外進行了大量的閱讀,才能使課內所獲得的學習方法得到實踐與鞏固,將方法發展為能力。而有效的指導方法是讓課外閱讀落地生根的助推器。
一、有效引導,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閱讀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心智活動,在閱讀活動中,閱讀主體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積淀喚回直覺經驗,從而重構讀物的形態。對于年齡不大的小學生來說,要讓其愛上閱讀,必須找準學生興趣的落腳點,關注其課外閱讀的狀態。人的潛意識里本來就有閱讀的欲望,不論是時下的動漫還是經久不衰的古典名著,總有其喜歡的讀物,只有找準興趣的源頭,才能讓閱讀的欲望成為習慣,為終身發展所用。
老師是與學生朝夕相處的引路人,在學生心中有一定的榜樣作用,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一個愛讀書的老師才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學生。想要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老師首先要做學生的書友,選擇學生喜歡的書進行閱讀,創設師生共同交流的閱讀話題。以此增進師生心靈的溝通,讓學生獲得讀書的動力和快樂。其次,教師還應當是經典名著的點撥者與講解者。根據現有教材的課文精心設計,組織學生研讀、誦讀、模仿、評書等,讓生動的情節躍于眼前,緊扣心弦,在學生興趣正濃時,向學生推薦相關章節,水到渠成地以讀引讀。如教學《猴王出世》名著篇章時,鼓勵學生讀原著《西游記》;學習《蟋蟀的住宅》時,推薦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等。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所有智力方向的工作都依靠興趣,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以及心理特點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報刊,能讀到自己喜歡的書,興趣自然也就提高,他自然就會將自己的小臉埋進書頁里面去,甚至廢寢忘食。
二、分級推薦,拓寬閱讀視野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要求總量是145萬字,各學段分別是5萬、40萬、100萬字。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識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為依托,建立多級多層的推薦閱讀書目體系:一級:根據《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課外閱讀材料的推薦建議。針對所學課程,延伸課外,適度滲透,以課本為載體,以讀引讀。二級:地方閱讀書目,即當地教育部門所推薦的讀物。三級:學校推薦書目;四級書目:班級課外閱讀推薦書目。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相對孩子來說,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文學作品更是起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重要作用。每讀一本文學作品,就是與作者在心靈上的一次對話。孩子們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啟蒙階段,這一次又一次的對話會使他們對人生和世界獲得更豐富而全面的認識,人格更趨于完美。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因此,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應該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外讀物,并幫助和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內容。
三、分享評價,鞏固閱讀興趣
閱讀的真正目的是提高課外閱讀的質量,讓學生從閱讀中得到成長。而評價是促進學生閱讀的一種手段。該如何引起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這就需要對評價的形式進行研究。筆者結合本校語文科“5+35”課堂模式,采用了以下幾種評價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活動展示中評價
課前5分鐘的展示,目的在于給學生閱讀展示的時間和空間。為了保證閱讀的質量,我們圍繞學生展示的儀態、主題、表達作了具體要求,每達到一項可獲得一顆星,最高可得五顆星。每天語文課前按學號或自薦的形式由一位同學到講臺上進行閱讀展示,再組織學生點評。實踐證明,“生生互評”的方式更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這些互評更全面、更客觀,常常記錄了教師看不到的閃光點,而且讓學生學會欣賞他人,增加了學生的交往和了解。
(二)在作品展示中評價
通過作品展示評價學生的閱讀成果,注重個性差異,使學生感受成功的樂趣,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結合課外書屋的推薦、名著閱讀等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如讀書筆記、手抄報、讀書卡等評比。充分利用圖書角、宣傳欄、學習園地及時展示學生課外閱讀成果。每年寒暑假布置學生開展讀書活動,分年段向學生提出讀書成果征集要求,開學后以年級為單位進行讀書成果匯報——讀書筆記、讀后感收集起來編成班級的作品集擺放在圖書角供大家欣賞;讀書卡、手抄報張貼在宣傳欄,供全校師生觀賞。獲獎的同學除了獲得學校頒發的證書,還可以擔任班級圖書管理員,無限制借書等“優厚待遇”。
(三)利用“閱讀存折”評價
以“閱讀存折”建立家校聯系紐帶推動課外閱讀不失為一種有效做法。家長定期在“閱讀存折”相應欄上記下學生的閱讀情況。如:書名、時間、字數……定期將孩子閱讀的內容、數量、質量反饋給教師,教師及時評價,給予鼓勵或引導,從而保證了課外閱讀的有效進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標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而發展性評價也提倡改變單獨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態,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中,將評價變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實踐證明,在閱讀評價中,改掉教師為主的評價方法,讓學生以及與學生有關的其他人員參與評價,即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家長查評的多元化評價,最終達到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形成閱讀習慣的目的。
課外閱讀是小學生豐富生活經驗,積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養的過程。教師要放棄急功近利的思想,端正對課外閱讀的認識,正確指導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參考文獻:
[1]張文質主編.迷戀人的成長:20位教師的課堂發現,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