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政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中國通史的一部分,主要講述1840以后近180年的中國歷史。歷史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發展的綜合體,學習該課程就是教會學生縱觀歷史的同時,學會如何將歷史從不同的角度橫切,從而洞見一個真實、具象、立體的歷史,因此本文試從經濟學的角度試圖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一課進行必要的分析。
【關鍵詞】《綱要》 經濟 價值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01
作為高校思政課之一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要在當下的社會發展及高校面臨的一系列現實面前,充分發揮其特殊的“以史為鑒,可知興替”的作用,教師就必須結合現實,充分發揮導向作用,幫助學生尋找學習該門課程的新角度和新視角,教師的經濟學思路教學無疑是一種艱難的但是有效的新嘗試。
一、樹立經濟學角度教學的價值
1.幫助教師、學生拓展學習的新角度,學會多側面分析問題
任何事物都是時空的存在,具有多面性,歷史更是這樣一種存在。還原一個事物的真實面貌就不得不把其置身于當時當地的多視角環境中,不經過橫向、縱向、交叉的解剖事物,斷章取義、一廂情愿往往得不到真實、有效,具有說服力的結論,靠灌輸自然是一種簡潔低效的辦法了。教師從經濟學的角度講授《綱要》課程,一方面是提升教學效果的必要舉措,也是交叉學科綜合發展的趨勢。教學以師為導,學科融合交叉,教師學習先行,客觀上幫助教師成為更具高校教師資格的個體,不至于被學生、被知識、被環境優勝劣汰;一方面是幫助學生擴展認知的有效途徑。教學以生為體,教學如果一味向學生提供知識的產品,無所謂好壞、無所謂“有用”、無所謂“價值”,甚至懶得動用技巧與方法提供,那接收知識的人,或者簡單說受教的對象無所獲得,深感課程毫無亮點與新意遲早會變得冷漠乃至厭惡學習。從經濟學的角度教學可以緩解傳統《綱要》課教學的歷史陳述的方式,幫助學生從歷史的側面、后面等多角度了解相對真實和具體的歷史。
2.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興趣,更深刻地理解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及脈絡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人類社會的性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與生產力、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史觀是講授作為思政課的《綱要》課程的基本方法論和立足點,《綱要》課需要貫穿這些觀點,但畢竟不同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單純地去講授以上理論,正是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其必須從經濟的、生產力的、社會物質發展的角度去詮釋歷史發展的階段性,否則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對《綱要》課所要傳達出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的核心價值理念難以深入理解、深刻體會。從經濟學數據、經濟形態等內容知識切入《綱要》課教學,對《綱要》教學的傳統慣性思維教學是一種新的嘗試,適應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特點,使其產生一種親切而實際的學習體驗,并且學生只有了解并理解了晚清時期中外之間的經濟形態、經濟往來、經濟意識和經濟思維習慣,才能深知落后國家的落后表現,繼而才能更深刻理解落后制度必然被先進制度替代的社會歷史發展規律;了解社會主義建設之初我國一大而公的結構、經濟組織結構、經濟運行方式、民間生活的經濟活動狀態才能理解后面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等理論要點,對學生理解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有更深刻的認知。
二、實際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1.最直接的方法是推薦學生閱讀比較通俗的歷史類小說讀本,并制定學習任務
小說是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萬象的鏡子,從中可以通過特定歷史時期人們生活的真實生活的具體狀態,尤其是越遙遠的歷史越是非通過學生親自閱讀不能感同身受的,對于文化基礎及學科背景不同的學生來說閱讀歷史類小說可操作性較強,加之小說的代入感相對較強,學生可以以閱讀的方式穿越歷史的時空,回到當時當地,了解特定歷史時期的生活。比如《官場現形記》可以了解到晚清時期中國與西方的主要經濟活動是什么、官督商辦的企業的特點如何、弊端何在、民族企業的成長道路及民族企業家如何形成、崛起;民族企業家的雙重性的特點、當時中國人的經濟意識及經濟思維習慣、對待商業發展的態度及西方現代企業運行方式、商業活動規則、原則等,再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游記》、《孽海花》、《儒林外史》、《孫中山傳》等經典寫實性小說都能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走向命運衰竭的晚清歷史。學生閱讀過程中對學生要加以說明和導向,即需要學生必須刻意閱讀學習小說中反映的經濟生活、經濟活動和圍繞經濟活動展開的人物關系,從而去試圖理解小說中社會結構的不斷瓦解、分裂和西方工業化發展對封建落后社會發展的沖擊等一系列社會變遷的歷史現狀。
考慮到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要求則是規定學生在指定的時間內閱讀其中一本,閱讀完成后組成閱讀小組交流,然后每組派學生代表在課堂內交流,每人5-8分鐘不等,最后形成近千字的文字材料作為學生平時考核成績登記在冊。
2.教師要多收集相關經濟學的教學資料及史料,充實教學內容
因從事《綱要》教學的教師大多是思政專業背景,對于經濟學的知識及信息較少關注或收集,這就要求任課教師要多收集有關經濟改革類的視頻或政策信息為授課所用,或是整理資料或史料中涉及到經濟形態、運行等的相關資料切入教案文本中為我所用,這一類的書籍浩如煙海,如《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想》、《中國近代經濟思想》、《經濟制度與組織的歷史透視》《中國經濟改革專題》、《中國土地制度與土地改革》等均是收集資料的第一手好書。雖然獲取資料的途徑便利,但必須明白如何使用資料,使相關的資料自然地嵌入教材及課堂教學中是需要技巧的。教師通過理論學習然后轉化為課堂教學的同時,應鼓勵學生利用課余及寒暑假積極投身企業一線,多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對《綱要》課程的經濟學角度切入進行教學是一種嘗試,其效果究竟如何有待于教師夯實教學基礎,巧妙運用并駕馭相關材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但這無疑是一種突破,不僅為教學提供了新的角度,也為學生接受思政課所倡導的核心價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周建波 《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現代化思想》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1年
[2]丁日初 《近代中國的現代化與資本家階級》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
基金項目:銀川能源學院校級教改項目(2016-JG-X-01)。
作者簡介:湯月娟(1979.6-), 女,寧夏青銅峽,漢族, 講師,碩士, 思想政治教育。